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今年河南省的中考作文采用二选一的方式来命题,可以说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各类不同兴趣爱好的考生。这种“二题选一”的开放形式彰显了宽容性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新课标的理念。题目一: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今年河南省的中招作文难度低于去年,不少考生感觉不算难。尤其是第一个题目:我身边的______。这一题目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表现他们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通过写事来写自己的感受、感悟;也可以侧重写自己身边的情和爱,特别是亲情、友情;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景色,比如写自己家乡或学校四季的景色变化,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对自然、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和感悟。因此,可以说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都能不费劲的写够600字。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从阅卷情况来看,也有极少数的考生对题目中的“身边”这一关键词审视不够,内容上或侧重写自己或主要写自己在媒体上了解的一些人和事,比如有考生写在汶川地震中救灾英雄的事迹,就有偏题、跑题之嫌了,得分也很不理想。题目二:寓意比较明显第二个材料作文应该说应该说寓意比较明显,符合材料的立意也比较多。从雏菊的角度来思考,提炼出“人贵自立”、“人生当自强”的立意,或者从“不做温室里的花草”的角度来写“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另外,也可以提炼出“直面生活中的磨难、挫折”这一立意。从小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则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的现状,来写“放手,让孩子自己飞”。从材料的整体来思考,可以从“逆境也可成才”这一角度来写。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凭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自由选择文体和表达方式,可以采用记叙文、、小说、散文、书信、日记、故事、童话等文体形式,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的体验、灵动的语言,或意味深长的叙述,或含蓄深沉的抒情,打造出思想深刻、结构合理、语言鲜活、情感真挚的佳作美文。从阅卷情况看,少数考生审题也出现偏差,比如个别考生写的作文是“成功在于自信”、“成功贵在坚持”、“总会有办法的”、人生道路上氩豢睦暗炔磺〉钡牧⒁猓淙晃拿娌淮恚镅曰竟σ膊徊睿仓坏裙槿攵嗷蛉嗑砹恕?2010年河南中考满分作文:之一:我身边的诚信故事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人际交往中,事不关已漠不关心,责任面前尽力推卸,只许空诺不见行动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人认为诚信并不重要,但是诚信真的不重要吗?请大家听我讲一个小事件再思索一下吧。期中考试前我们班申请了免检考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班同学骄傲的事。兴奋之余,更多的是压力。既然申请了免检考班,就要做到考场的诚信。即将到来的就是期中考试,这是对我们的一次很好的考验。当第一门考试结束后,王老师问我们没有老师检考的感受是什么?一名同学回答道:“没有感觉就是这次考试的感觉。”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当你想一想后你就会知道这是因为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仔细答卷,并没有注意到周围发生了什么,更没有注意力去做那些不诚心的事情。我想大家应该和我一样都认为那些不诚信的动作是可耻的,就像阎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考试就好比大家在一起吃饭,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盘子,你趁别人不注意时,将你的筷子伸进了别人的盘子,把别人的食物夹到自己的盘子中。你也许认为这很可笑,但是我们身边确实存在这种不诚信的事例。在听完这个小事件后,你对诚信的认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改变了吗?诚信是平凡而又有普通的,它没有那艳丽的外表,也没有金钱那样的诱惑力,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你不小心将别人心爱的花瓶打碎时;当你将别人的作业拿来抄时;当你考试时作了弊时……你会将它说出来吗?难!所以诚信是一种高尚、值得他人称赞的品德。一般情况下,答应了别人的事,我一定要努力去做到。弟子规中也曾经提到过,“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应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我相信可信更可及的未来,诚心将像一股泉水逐渐浸入人们的心,像一缕清风吹开人们的心扉,它将回归社会,回归到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让我们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致力于建设诚信的社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之二:我身边的一个人当你行走在繁华的街区时,当你孤立无援时,当你回首往事时,你是否会感觉得到一丝温情围绕在你身边,那是因为一个人用慈爱的甘露滋润着你的心灵,让你感到无限的温暖与欣慰。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学业负担也在逐渐加重。这让班中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这个学期以来,同学们对徐老师的态度好多了,大家像朋友一样,谈天说地开玩笑。然而好景不长,伴随我们将近2年的徐老师将被调走了,这让同学们的内心动荡不已,但谁也无力挽回这残酷的现实,我们只能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老师为我们上最后一节课。那是一次博宇课,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