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力物体的平衡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⑴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和“受力”两个物体。⑵力的作用是相互时⑶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2、力的分类:按性质分: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⑴方向;总是竖直向下⑵大小:G=mg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⑶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的分布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4、弹力⑴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⑵弹力的方向: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⑶弹簧的弹力大小:F=kx5、摩擦力⑴滑动摩擦力:f=mN(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m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⑵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ξ薰?大小范围:O?f静?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6、力的合成与分解⑴两分力与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1+F2⑵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⑶几种有条件的力的分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7、物体的平衡:⑴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匀速转动⑵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即F合=0或Fx合=0,Fy合=0⑶判定定理: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8、物体的受力分析:⑴明确研究对象,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即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⑵按顺序找力,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⑶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⑷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9、静平衡问题的常用解法:⑴力的分解法形法(寻找力三角形和结构三角形相似)第二章直线运动1、基本概念:⑴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⑵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⑶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⑷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⑸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v/△t(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a的方向只与△v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2、匀速直线运动:,即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3、匀变速直线运动:⑵力的合成法⑶矢量三角形法⑷相似三角基本规律:Vt=V0+at几个重要推论:S=vot+at2S=t(1)Vt2-V02=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t/2==⑶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Vs/2)⑷.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可以推广到sm-sn=(m-n)aT,2匀变速直线运动纸带分析:或⑸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在第1米内、第2米内⒌?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