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及宏观把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及宏观把握.doc

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及宏观把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及宏观把握作者化俨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呈现出阶段性和突变性。一般有这样几个关键时期,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一般来讲,如果孩子发展正常的话,到了高中后期,应该相对成熟了。在这几个阶段中,学前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而初中则是心理断乳期的关键时期。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最难管。孩子和家长心中隔堵墙,有话不给家长说,时时表现出逆反心理。开始出现明显的代沟,其实这都很正常,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此,而在于此前的不当教育。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自我意识并未觉醒,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表现出极大的模仿性,而且此时家长对教育孩子的复杂性、艰巨性还认识不那么深刻。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从纵向的角度把握好宏观的方略。有一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时,一味地纵容、溺爱孩子,无论孩子干什么都不加管束,还美其名曰“赏识教育”。殊不知“利害相连”,无论多么正确的做法,再往前多走一点点就会变成谬误。有这样一位家长,在他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对孩子过渡娇纵,要星星不给月亮,带着孩子出门散步,孩子要背着走,这位家长就背着孩子走。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就给他买什么东西。孩子不经允许,可以自己从家长衣兜里直接掏钱去花。有一次,这个孩子从他爸爸衣袋里一次拿走500元现金,到街上花个精光。这位家长知道之后,不但不责备孩子,反而夸他的孩子有胆量。到后来这个孩子上了初中,就谁也管不住了,逃学、打游戏成了家常便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位家长就反过来暴打孩子,从赏识教育一下子又转为棍棒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给耽误了。这种前宽后严的家庭教育方法,危害很大。令人遗憾的是,像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目前还很普遍。还有一位家长,在他的孩子小时候,他总怕自己的孩子在与别的孩子玩耍时吃亏。他经常这样告诉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玩的时候,谁要对你不好,你就要以牙还牙。别人打你一巴掌,你就要打他一拳头。别人要是打你一棍,你就要砍他三刀。你谁都不要怕,只要别人先惹你,你闯的祸再大都不要怕。有老爸给你撑腰。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到初中阶段,经常与人打架,终于被学校开除。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你根本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犯下什么错误,你也不能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不出门,也不能凭想当然办事,就像农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一样,实行粗放管理。家长的职责就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监护方式,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打个比喻,就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一开始孩子是不会走路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会走路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其中要经过“三翻、六坐、八爬”等阶段,才能开始站立学习走路。一个孩子在学习走路的初期,需要有人架着他的胳膊练习站立,然后牵着两手练习走路,再后来牵着一只手走,直到孩子自己能够独立走路。孩子能够独立走路了,还有哪个家长老是牵着孩子的手不放扶着他走路呢?孩子的心理成长也和他学习走路一样,由一开始全管、逐渐少管、直到最后不管,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很少有人拿它来比喻孩子的成长过程。一些家长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孩子的成长的早期不注意学习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直到问题出现了,危机发生了,才恍然大悟,才发现孩子的管教原来这么复杂、这么难。情急之下就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出现了前面所述的那样两位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只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多用心多下功夫,才能再后来少费心少费功夫。我把这一做法叫做“培养孩子的后发优势”。我在对自己的两个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始终盯住“越大越放心”这样一个目标。在学前着重从养成良好习惯入手。一开始多给予关注,多加引导,孩子做好了就放松一些,直到不管。做不好就一直管下去,反复要求,直到孩子自己做好为止。每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时,我总是先弄清情况,并不急于批评甚至责打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总结教训,提出要求,然后监督执行,每天总结。孩子按要求做到了,有了进步,立即肯定,予以表扬。这样,孩子的进步速度总是很快,自主能力越来越强。一方面,孩子经过亲身体验,明白了是非对错。另一方面,孩子通过改正错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磨练了意志。通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自己总结自己的经历。一般来说,他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的两个孩子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越是到后来越是表现出很强后发优势,不仅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而且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