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今天,你读懂学生了吗?----以《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课为例谈如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有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教师从一堆木头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料,几十位教师反复挑选,最终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说:“一堆废料,没有一块有用的。”校长当即请来一位木匠,让他挑选。木匠说:“这还用得着挑吗?在我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一句话,所有的木头都有用。”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提倡人本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努力做一个“木匠式的老师”,所以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今天我了解学生,读懂学生了吗?“读懂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讲,要知道学生想什么。从了解学生方面讲,需要知道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之间认知的差异,学生已有什么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了等等。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扩展为“四基”,强调通过“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形成基本数学思想,丰富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作为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做到读懂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呢?下面就以《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教师是怎样做的。一、读懂学生的周围世界,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他每天接触着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他都会接触到什么样的量,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和量有关的问题,这就是学生和数学有关的生活世界。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课中,教材上的主题图是“买冷饮”,不同的冷饮,价格不一样,由此引出比较小数的大小。但现实生活中,现在的独生子女在买冷饮时更多想的是:哪种好吃,没吃过,很少从价钱方面考虑,也就是说,比较的需求不是很明显。但是,常听学生说:学校小卖部的文具比外面的普遍贵5角钱,在学校买不合算。由此我想:能不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买东西“货比三家”入手呢?于是,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货比三家。问:小明想买直尺,去哪家文具店便宜?学生看到问题,自然把注意点放到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上:0.8和0.5谁大谁小呢?而且立刻凭生活经验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因势利导,要知道去哪家文具店便宜,实际就是比较0.8和0.5的大小,引出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学生在想着问题的时候,脑中自然提取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出这两个小数的大小。二、读懂学生的原认知水平,为学生的思维引航三年级学生在比较大小的方法上,他们的认知发展到了什么水平,这个水平有几个维度,都是需要研究的。课前,我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在我的这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大体有几种水平。如下:课前的学情调查问卷:如果请你比较小数的大小,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比较?我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比较0.7和0.4的大小的?我的方法是:如果是要比较1.5和0.8的大小呢?我的方法是: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上来后,我把学生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大致归纳为4种:1、化成用角作单位2、转化成分数3、画图4、直接比较由此猜想,在例题教学中,估计学生可能有4种比较大小的方法:1、化成角。0.8元就是8角钱,而0.5元就是5角钱,8角比5角贵,所以0.8>0.5;2、转化成分数。0.8就是十分之八,0.5就是十分之五,十分之八大于十分之五,所以0.8>0.5;3、画图4、直接比较。0.8小数部分的8比0.5的小数部分的5大,所以0.8>0.5后来课堂上的实际教学状况说明,学生的思考方法基本这几种,由于课前教师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智慧引领,带领学生另攀思维的高峰。三、读懂学生的知识建构规律,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课伊始,教师设计关键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释0.8为什么大于0.5呢?这个问题指向明确,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方法上,于是,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集体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方法归纳为4类,并板书出来:1、化成用角作单位2、转化成分数3、画图4、直接比较。让下面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自己选择好的解题方法,从而进行方法的优化。根据皮亚杰的同化原理,为了帮助学生把今天的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教师设计提问:在做题的过程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就联想到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师让学生举例,带领学生回顾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然后再回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中,让学生自己找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而把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这个过程,遵循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规律,把学生现实中的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用已经知道的方法解决了新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用较抽象的语言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认识到这种学数学的方法叫“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