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结构功能研究及神经氨酸酶新亚型N10的结构与酶学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结构功能研究及神经氨酸酶新亚型N10的结构与酶学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结构功能研究及神经氨酸酶新亚型N10的结构与酶学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结构功能研究及神经氨酸酶新亚型N10的结构与酶学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流感病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每年全球因流感病毒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很高。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流鼻涕、肌肉疼痛和疲劳等。尽管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流感的传播和致死率,但是依然需要研究和发展更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来应对流感病毒的持续威胁。流感病毒分为A、B和C三种类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最具传染性、最容易发生严重疫情的类型。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单链RNA分子编码,其中NS2蛋白负责多种功能如RNA修饰、抑制宿主细胞中的免疫反应等,尤其是NS2蛋白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由A型流感病毒导致的突发感染流行中发现的新的神经氨酸酶N10亚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在病毒感染和致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新亚型神经氨酸酶N10的结构和酶学特性。本研究将结合生物化学、X射线晶体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对上述两个分子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新治疗药物的开发和流感疫苗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1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和表达NS2蛋白的结构域和突变体,并进行纯化和结晶。(2)采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对NS2蛋白的结构进行确定,并分析其在RNA修饰和免疫抑制中的作用。(3)使用流式细胞术、凝胶迁移反应(gelshift)和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NS2蛋白的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包括:(1)PCR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2)细胞培养、蛋白纯化和定量分析(3)蛋白质晶体学和分析(4)生物物理化学方法如流式细胞术、凝胶迁移反应和Westernblot等3.2新亚型神经氨酸酶N10结构和酶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纯化等方法构建和表达新亚型神经氨酸酶N10的突变体,并进行纯化和结晶。(2)采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对新亚型神经氨酸酶N10的结构进行确定,并分析其催化机制和底物选择性。(3)归纳新的神经氨酸酶N10的催化机制与其他已知的神经氨酸酶亚型进行比对分析。研究方法包括:(1)PCR克隆和基因工程技术(2)细胞培养、蛋白纯化和定量分析(3)蛋白质晶体学和分析,金属酶和底物特异性研究等四、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期可获得A型流感病毒NS2蛋白和新亚型神经氨酸酶N10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征,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结构成分,并对各种潜在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将为流感药物和疫苗的开发和改良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五、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2021年7月-2022年1月:文献研究和实验设备购置2022年2月-2023年1月:NS2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023年2月-2024年1月:新亚型神经氨酸酶N10的结构和酶学研究六、参考文献1.ZengelJR,BurnhamCA.FluoroquinoloneResistanceinInvasiveStreptococcuspneumoniaeIsolatesduetoMutationsinTopoisomeraseGenes.Frontiersinmicrobiology,2016,7:1826.2.SuYC,WangBZ,HuangD,etal.EvasionofhostimmunedefensesbyinfluenzavirusNS1protein.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2017,52:236-243.3.BiY,TanS,YangY,etal.ClinicalandmolecularcharacteristicsofhumaninfectionswithH7N9avianinfluenzavirusinGuangdong,China:aretrospectiveanalysis.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2017,17(7):72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