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对联发展及变化.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今对联发展及变化.doc

古今对联发展及变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今对联发展及变化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包罗万象。欣赏对联,可以增加文化底蕴,了解民俗风情,陶冶艺术情操。对联起于秦汉。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构成了最初的对联,对联的主要目的是祈福。例如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流传至今。有许多极富盛名,比如蒲松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陈伯崖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以及林则徐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古时的对联还相对处于启蒙状态,古时候的对联要求平仄必须对仗工整,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而且写作方面而仅限于祝福(尤其是对春节的祝福)。同时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还需要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至于音调,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还有节奏要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古时候的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甚至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对联句式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古时候的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由于要求太高,不能雅俗共赏,普通百姓不能从中取乐。民国时期的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面貌,是文与史的结晶。因此无论是撰者还是被撰者,都是以史实为依据的,同样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文化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事件与人物的文化。比如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现代的春联,自从上世纪的白话文出现,繁简字的转化,语文新词新语的出现,也随着社会的进程在变化,现在的对联并不只局限于春联,它既可以表示祝福,也可以表示讽刺以及批评,他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获得大家的喜欢。当今对联一般注重与现实结合,多反映社会变迁,喜庆之事.艺术性文学性较古对联稍差,文法也不甚严谨。但是他反映了社会现实,即使写得并不出彩,对仗并不工整,但是它适应于老百姓,并不是曲高和寡的文人艺术,也并非下里巴人,而是相当中庸的。现代对联的作用主要有:教育文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以及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