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努力****骞北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阅读《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们的)⑤则胜负之数(次数,数量)⑥泊牧以谗诛(及,等到)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瓜分之日可以死意洞手书B.使之西面事秦汝幸而偶我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故能明其德不忍独善其身3.阅读《说木叶》,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A.②⑤③⑥①④B.⑤②①④③⑥C.②⑤①③⑥④D.⑤②①③④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却宾客以业诸侯C.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下列对《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对于马克思的突然逝世,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遗憾。B.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成果。C.“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其中“繁芜丛杂”一词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D.恩格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在马克思墓前发表演说,不仅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材料一:任何教科书,首先都是用来教的。教科书的教诲性用社会学的说法是规训性,用教育学的说法是主流价值观的确立,都是关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说理,是什么对什么错的标准的提供。教科书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宣讲,从中产生善恶原则;教科书本身意味着应当如何看待不同的人、事和现象,应当获得或不获得哪些知识、学问和价值,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思想、社会和人。甚至可以说,教科书的功能就在于划定某一可能的宣讲范围,准入、选择并张扬某些观点和思想,使它们经典化,同时遗忘某些观点和思想,使它们消失于学生的视野之外。从牙牙学语开始,十几年的教科书“灌输”,确实很有效地型塑着孩子们,使其信仰某些思想和主张。所以,由小小的教科书哺育成长的读者,已具备了习焉不察的意识形态的眼光和大脑。对大多数文学文本而言,乐先于教,唯教科书,教先于乐且重于乐,愉悦原则要从属于教诲原则。即便一些作品可能是浪漫主义的、神话的,但一旦被教科书所“征用”,它们在意义上就倾向于教诲性的,对它们的安排和收集它们的动机就都是主题性的,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唤起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反应。教诲性是教科书的根本属性,教科书的教诲性是无法逃脱无法避免的。文学及其他文本的读者可以决定读还是不读某作品,但教科书的读者不能这样,即使教科书读者(师生)不喜欢某一课文,他们还得读,而且必须认真读,去接受自己不乐意接受的意义,去体验自己不喜欢的审美经验。教诲性使得教科书的预期目标和任务必然是以教科书传递的内容说服并型塑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同时达成对教科书的信服,最后因为信服教科书而实质上变成信服教科书所承载的主流信念与价值,并按其要求做出行为变化。在这一意义上,教科书其实就是指令书,就是规训手册,施以二重指令或规训:对思想的指令和对行动的指令。它直接或间接地规训着学生学习什么、信仰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想什么不应该想什么。(摘编自石鸥《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材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