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7高三作文备考高三语文复习策略2017高三作文备考一、近几年全国新课标作文的特点分析(一)材料内容上的变化与特点纵观近十年的全国作文新课标作文,2006—2009年,以社会时事类材料作文(如07年“丛飞”、08年“汶川抗震救灾”)和寓言类材料作文为主(如06年“老鹰抓羊”、09年“兔子游泳”);2011—2016年以生活故事类为主,材料选取上都有涉及道德、品质、教育层面的,如11年买彩票中奖归还原业主、12年修船工补漏救人、13年尚先生手机被归还、14年规则与竞争、15年法理和亲情、16年教育内涵与方式。近五年的材料明显体现出了引导考生注重生活体验,思考从材料回到生活的特点。同时14年“山羊过独木桥”还涉及诸如竞争、规则、双赢等概念,材料传递出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规则很重要,但当事物成熟到一定程度,打破规则同样需要呵护(转折、让步);15年“面对高速路上打电话不停劝止的父亲”,暗含的则是——面对亲情,宽容固然重要,但原则不可违背(有条件、有转折);16年的漫画“考试风波”涉及考试分数不同得到的待遇不同,不同的人得到的分数待遇也不同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这三年的材料关键信息之间关系复杂,需要考生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二)从命题要求来看对写作的要求多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意味着考生在审题时,不是非要提炼出材料的中心意旨,只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个角度的限定性和启发性即可。在这一基础上,无论考生如何立意,都符合要求,这就给予了考生充分的立意自由度。而2016年的高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则要求一定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全面思考后选取角度,提炼观点。从这个变化看,材料更为要求考生要有整体观与全面思考的能力。在文体要求方面,2015年新课标卷一改多年的“明确文体”,变成具体的“写一封信”,即把文体明确为书信体,有点出人意料,但亦在情理之中。尽管传统书信日渐式微,但网络时代中的QQ、微信等,皆从传统书信变体而来,学生是有必要掌握书信交流方式的。很多一线老师认为15年的新课标作文题考查方式很灵活,把考场作文与应用文写作结合起来,很有现实意义。在充满期待的备考中,然而,16年又打回了原形,“明确文体”。文体意识,还是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三)近几年全国新课标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要求1.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2.考查思辨能力得到普遍重视3.材料作文内容更为关注生活社会4.在文体要求上,论述文写作比较普遍适用。二、作文备考的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写作有这样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近几年的新课标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要求来看,高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注重生活体验;作文教学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的提升才是作文提升的关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对文体提出明确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表达”部分的四点要求中,第一点就是“符合文体要求”。所谓符合文体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文体规范,写什么像什么。具体来说,写作目的明确,文体界限清晰。从表达方式上看,叙事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形象具体;论述文应以说理为主,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根据近几年的新课标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要求,高考作文写作的文体首选是论述文。三、作文备考的对策及策略面对2016年突变的材料内容与写作要求,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思维训练、审题训练与写作结构训练三条线并行的作文训练模式,并且大局上的训练须得在高一高二完成,高三则是细节的打磨。(一)思维训练思维,包括思想与思考方式。要写作一篇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首先得要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人,同时思考问题的方式也需要条理与逻辑,而这些都有赖于平时的培养训练。在思想的培养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社会、体验生活、品味人生三种途径实现。关注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能对社会的现象分析利弊因果,并提出自己是非的观点,激浊扬清,悲悯弱者;体验生活,要能细致观察生活的事物,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都有自己真实的体验感受;品味人生,未成年的高中生对人生尚没有太多的体验与感悟,但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对人生的认识,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直接影响作文的思想内涵。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可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善于从现象挖背后的根源,也能从问题看出事情的影响与意义价值。在行文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因果、比较、结构、策略等思维。全文的结构意识、行文的策略安排、论证分析中的因果与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