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DM与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第1章PDM技术产生的背景与基本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并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并推动着制造业的变革与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技术的应用及其产业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信息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综合性高技术。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缩短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有益于环保,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我国发展CIMS,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在技术路线上,从国情出发,我们走了一条与美国等国有较大差别的创新发展之路。80年代中期,以通用汽车为代表的美国制造业,把CIMS的重点放在车间设备的信息集成上,以实现制造设备的互联和柔性自动化为目标,提出了耗资几十亿美元的计划。而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经营生产中的瓶颈是产品开发能力,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弱,管理粗放。因此,我国研究、应用和实施CIMS的重点放在加强产品的设计和企业管理上,车间只能是适度自动化。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企业管理,都离不开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产品数据管理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的是为了解决大量工程图纸、技术文档以及CAD文件的计算机管理问题,然后逐渐扩展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领域:设计图纸和电子文档的管理,材料明细表的管理及与工程文档的集成,工程变更请求/指令的跟踪与管理。产品数据管理(PDM)以软件为基础,是一门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电子文档、数字化文件、数据库记录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包括工作流程和更改流程)的技术。它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并可在企业范围内为产品设计与制造建立一个并行化的协作环境。第2章PDM系统的体系结构PDM系统的体系结构可分为四层,它们是用户界面层、功能模块及开发工具层、框架核心层和系统支撑层:用户界面层:向用户提供交互式的图形界面,包括图示化的浏览器、各种菜单、对话框等,用于支持命令的操作与信息的输入输出。通过PDM提供的图示化用户界面,用户可以直观方便地完成整个系统中各种对象的操作。它是实现PDM各种功能的手段、媒介,处于最上层。功能模块及开发工具层:除了系统管理外,PDM为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电子仓库与文档管理、工作流程管理、零件分类与检索、工程变更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集成工具等。框架核心层:提供实现PDM各种功能的核心结构与构架,由于PDM系统的对象管理框架具有屏蔽异构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的特性,用户在应用PDM系统的各种功能时,实现了对数据的透明化操作、应用的透明化调用和过程的透明化管理等。系统支撑层:以目前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系统为PDM的支持平台,通过关系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操作功能支持PDM系统对象在底层数据库的管理。PDM的体系结构应具有以下特点:对计算机基础环境的适应性、PDM内核的开放性、PDM内核的开放性、PDM功能模块的可变性和PDM的插件功能。第3章实现PDM系统的几项支持技术PDM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具体来说是以下几项技术:(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是借助于计算机保存和管理大量复杂的数据和信息的软件工具。数据库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数据、更新数据和加工处理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久性。(2)客户机/服务器技术:客户机/服务器指的是进程之间“请求”与“服务”的关系。具体含义是:客户机/服务器是一种合作关系,客户机和服务器各自承担计算任务的一部分,缺一不可;客户机/服务器的表现形式是进程,即客户机进程和服务器进程,它们的协同工作就构成了一个应用;客户机/服务器的实质是请求与服务,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根据客户的请求完成响应的任务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机,客户机只需要了解服务器的界面而不必知道服务器的具体处理过程。客户机/服务器具有构造灵活、分布式处理、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和良好的性价比,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构造应用系统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PDM系统能够通过合理的安装和配置满足不同的企业要求,以适应从工作组级、部门级到企业级范围的业务需要。因此客户机/服务器成为当前PDM系统体系结构的必然选择。(3)邮件与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