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2012届高三期末地理.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肇庆2012届高三期末地理.doc

肇庆2012届高三期末地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我国201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在上升,而西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其原因是A.东部地区人口出生率高B.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低C.东部地区人口迁入率高D.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2.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表现形式有A.侵蚀—搬运作用B.搬运—堆积作用C.风化—侵蚀作用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图为“北京市降水量与日照时数统计图”,其中日照时数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海拔等因素有关。读下图,回答3~4题。3.北京市2008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A.4、5月降水偏多,有效缓解旱情B.7月降水少,因受低气压控制C.9月降水多,有利于春小麦的播种D.全年降水量小,属于偏旱年份4.图中5~6月日照时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昼变长夜变短B.降水量的增大C.沙尘暴次数少D.海拔影响读下图“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5~6题。5.图中a、b两曲线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6.集合各监测站的车流信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最好利用A.遥感技术B.卫星导航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7.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部分词句描写与其地理要素对应正确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形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文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气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物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有关全球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9.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例如:书报出版、制作、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具、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的生产经营等。读我国某城市文化创意公司空间分布图,回答10~11题。10.读图可知,影响文化创意公司区位的主导因素应是①原料②环境③交通④人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文化创意公司之间的工业联系,产生的效益有①加强信息交流②加强技术协作③降低运输费用④减少能源消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0.(30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材料一:亚洲部分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材料二:乙地地形图。(1)材料一所示季节该区域河流处于(丰水、枯水)期,判断理由是。此时甲地的风向是,洋流的流向是向(东、西)流。(8分)(2)甲地地带性植被是。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引黄灌溉农耕区,这里灌溉不合理容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4分)(3)甲丙两地,环境人口容量大的是,影响其环境人口容量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4分)(4)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简述丙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分)(5)乙地是我国的水电基地之一。简述乙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40.(1)枯水;亚洲陆地受强大冷高压控制,说明是冬季,降水少;偏北,西(8分)(2)温带草原;次生盐碱化(土地盐碱化)(4分)(3)丙(2分)资源(2分)(4)水稻(2分)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4分)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2分)(5)落差大,径流量大,河流多。(6分)40.(26分)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材料一:我国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2005年)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农化率:第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材料二:2000年广东各区域城镇化率、非农化率及其关系区域城镇化率U(%)非农化率N(%)N/U城镇化发展情况判断全省合计55.6662.641.12基本合适珠三角经济区71.5983.961.17基本合适粤东地区50.4550.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