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金刚经》的翻译版本及其主要思想金刚经的翻译版本及其主要思想2022-04-0506:00:02小编:admin金刚经汉译本除了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外,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真谛相继翻译,名字都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的第四个译本是隋代达磨笈多翻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隋译名字略近,是第五次翻译。此后,唐代义净第六次翻译此经,称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或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上六个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录,其中玄奘译本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收入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另外,在大正藏中还有一种元魏留支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附于菩提流支译本之后,据此大正藏共收录七个本子。由于菩提流支的译本在宋以前已佚失,宋代思溪大藏经误将真谛的译本重出,当作菩提流支的译本纂入。元代刊刻普宁大藏经时,从菩提流支翻译的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重新刻印流通。所以大正藏中所收的元魏留支译本是一个伪本。这部经的六种译本中,前三个本子均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三个本子增加“能断”二字。玄奘曾谈及新译与旧译的差别时说:“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3]。玄奘认为,“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如金刚一样坚硬而难以降伏,只有此经所宣示的无分别智慧才能净除。所以将此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按照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将“般若”比喻为金刚,因为世间之物金刚最为坚硬,能破坏一切物体却不被他物所坏。“般若”也是如此,能够破坏一切烦恼,但却不被烦恼所坏。所以从“金刚”所比喻的对象看二者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玄奘译本是将“金刚”比喻为所断的烦恼,而罗什的旧译本则将其比喻为能断的智慧。但是从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来看,都是要说明“般若”能够断除一切邪见妄执等烦恼,所以其含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太虚法师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曾谈到这两种说法:“‘能断金刚’有两种解释:一、以金刚喻菩萨的智慧。菩萨有如金刚的般若慧,所以能断一切无明烦恼,于是金刚是能断,无明烦恼是所断。二、以金刚喻所断的分别疑惑。就是由颠倒分别所起的最坚、最利、最细的妄执疑惑,而以此经的般若慧能断尽无余,于是金刚又是所断了”。[4]“般若经系”庞大,金刚经是其中较早出现的经典之一,历来备受世人关注,多有发挥。金刚经主要阐发了“世俗世界的一切现象(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们所见所思维的一切对象(法相)均属虚妄;人们用言语表达的事物,包括佛所说法,都非真实。因此,佛所说法,不可以言取,佛不可以相取。把握佛的真髓(如来),就只有去把握实相,而实相则是非相,既不可言说,也不可思议。唯一能使菩萨修道者达到心清净的方法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5]。早期禅宗主要以四部楞伽经为宗经,后来融摄金刚经思想加以阐发,更加完善了自身理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通过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他对金刚经的主旨做了很好的总结,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之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于诸境上,心不染著,不于境上生心,就是无念。念念不住,即是无住。金刚经围绕须菩提长老的两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即是成佛之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深入阐发了般若空观的奥义。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6]此说的是破相、去执、无我的道理,菩萨不应执着于相,但又不能落于绝对的空无。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无事可做,否则会堕入小乘的灰身灭智,放弃了大乘菩萨普度众生的责任。接着佛又回答:“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7]菩萨一方面要不著于相,另一方面还得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只是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六度。破相讲的是空慧的道理,但修菩萨道还得积聚福德资粮,没有福德资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