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金刚经》的思想价值金刚经的思想价值2021-06-0208:00:01小编:admin一佛门的智慧之母佛法东传,佛教与中国文化撞击和交融,伴随着印度佛教经籍的不断译介、阐释的进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吕澂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又以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一)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三)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今有清代同治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译行世。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一般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二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大致内容是: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块儿。日头将午,快到了吃饭的时辰,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去乞化,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祗树给孤独园。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礼,然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和目的。须菩提提出问题后,世尊感到很高兴,便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智觉,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释迦牟尼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实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执著,这就叫“无住”。在修行实践中,能真正认识到无相之实相,能做到于世界万物都无念无系的“无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释迦牟尼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释迦牟尼能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入涅槃,但并没有任何众生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合和而成,并非真实,只是虚妄之相;释迦牟尼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