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本土性与国际性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建筑的本土性与国际性1.doc

建筑的本土性与国际性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浅谈建筑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调发展胡志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随着经济、文化、信息的全球化,各种社会形态都在变革之中,现代化进程必然受到国际趋势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产生了剧烈的冲撞,“中国问题”始终难于向现代性问题转。文章结合现状来讨论了建筑本土化与国际化二者的互动关系,并就中国建筑的创作方向作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关键词】现代化;综合发展;中西二元化;跨文化【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5)07-0093-02建筑中所谓的本土化意味着建筑地域性格的凸现,建筑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及建筑民族精神与风俗的体现,并且其根本之义在于满足人们丰富的且日趋多样化的建筑审美需求;而国际化意味着建筑材料的先进、建筑技术的高超、建筑设计思维的创新和建筑文化的融合。本土性建筑是一个具有时空特征,相对稳定的概念,其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建筑师对具体地方语境的理解,而无法仅仅依靠某种特定的建筑思潮和设计手法来维系。现代主义是新时代的建筑进化,是今天用新技术,新材料模仿传统建筑形式的时代,毕竟前进、革新是建筑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主义建筑即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使“国际式建筑”与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相结合,二是如何为现代主义建筑注入文化内涵和精神体验,使之具备传统建筑的象征意义。一、我国国内建筑行业的现状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全球化趋势在获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加入WTO和上海开始申办世界博览会的驱动下变得日益明朗起来,学习外语和“与国际接轨”成为官方和民间认同的普遍社会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化”标准将和“本土化”进行较量与整合,中国都市的面貌将进一步被刷新。“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两个概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建筑的“国际化”是具有双重性的,一方面,作为新的建筑文化之一,“国际化”直至今日在中国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建筑工程师为主导,加上业主的喜好与市场追求时髦思想的配合,“国际化”曾在有限的空间(主要是大中城市)与时间范围内(15至20年)得到略具成就的实践,但未能超越“创新文化”的层面;而另外一方面“现代型建筑”作为“国际化”建筑理论支撑的一种设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完全局限于部分建筑师的小圈子里,其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