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雷山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雷山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2022-01-1601:00:02小编:admin一、雷山县应届大学生就业现状1、基本情况2015年雷山县累计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333人,除去部分联系方式缺失或者更改了联系方式的毕业生,此次调查人数为317人,其中已就业282人,因考研等情况未就业35人。就业的人群中,按学历分,其中硕士分析生2人,本科生183人,专科97人;按就业方式分,其中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9人,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31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198人,自主创业3人,应征入伍4人,参加就业见习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人;按性别分,其中男性146人,女性136人;按民族构成分,其中汉族15人,苗族236人,侗族9人,其他民族22人。未就业的人群中,按学历分,其中本科31人,专科4人;按性别分,其中男性18人,女性17人;按民族构成分,其中苗族31人,侗族1人,其他民族3人。2、雷山县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从调研数据来看,雷山县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以下特点。一是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占据就业主体,这类人员占就业人群总数的70.21%,就业时间短、稳定差、质量不高。二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表示准备一边兼职一边复习准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传统观念仍在影响他们的择业观。三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较少,存在创业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启动资金筹措困难、创业项目选择不易的问题。二、采取促进就业创业措施为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雷山县通过开展免费服务、加大政策宣传,认真落实事业单位招聘、小额担保贷款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先后解决325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做法是:1、提供免费服务,搞好就业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为方便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及办理有关手续,雷山县人才中心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手续接转、就业指导、档案保管等各种服务。2、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加大政策宣传,营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良好氛围。雷山县精心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企业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和县内外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招聘岗位900余个,达成意向协议300余人,并发放国办发(2013)35号、黔党办发(2013)8号和黔府办发电(2014)79号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资料7000余份。同时,还通过手机短信和各乡镇劳动保障协管员、信息员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和用工信息,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3、落实促进政策,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促进扶持政策,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2013至2015年发放高校毕业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2人,资金138万元;累计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65人,补贴培训资金9.5万元;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41人,补贴资金249万元。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雷山县人社局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工作开展困难。1.就业岗位供给小于需求。每年雷山县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有300-500人,而地方经济发展对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人员非常有限,企业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没有吸纳人才的能力或是能力不足,造成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困难程度增大,矛盾日益凸显。2.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择业。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只想到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私营企业或基层就业。这些观念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正确选择,不少毕业生在家复习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还有部分人边复习边兼职。3.本地就业信息资源不足。利用QQ、微信等网络新媒介传播信息灵活、及时、便捷,非常适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求职成本,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然而就雷山而言,企业数量少,招聘信息数量不足,时效性差。4.跟踪毕业生去向难度大。目前还没健全高校毕业生登记管理的机制,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不报到或者报到登记之后基本不再与人社部门联系,加上部分毕业生就业地不稳定,更换联系方式过快,很难形成和毕业生长时间交流的稳定机制,掌握毕业生底数和跟踪他们的就业去向非常困难。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建议1、加强部门联动,教育、人社、工会等部门作好资源配置,教育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将加密的毕业生家庭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住宅电话、QQ微信号码等个人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基层人社部门,为毕业生离校后地方人社部门开展就业统计奠定基础。2、加强宣传服务。各高校和各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