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让我心虚!”.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研究生,让我心虚!”.doc

“读研究生,让我心虚!”.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研究生,让我心虚!"我一直都不太愿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不是谦虚,是有点儿心虚.我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在实际工作中,我感觉不到自己这个硕士比人家本科生高明到哪里去,虽然学校给我们制订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内的高级人才.回想起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有很多遗憾.在读研之前,我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满怀憧憬:即将就读的学校和学科在国内很有名气,拥有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研究生的学习非常自由,我可以大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展知识结构;可以彻底摆脱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那种学习模式的折磨,跟讨厌的考试,分数说拜拜.可是一周的课上下来,我感觉又回到本科时代.按规定,读研的3年里,我们要修满58个学分.可是在这期间,有一个学期要实习,最后一年要做论文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1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我的时间几乎要全部用在上课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50多个学分几乎都是必修课.我们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4部分组成,前3部分是必修,而所谓的选修课,也是限制选修,必须得学.对这样的培养计划,导师们也意见很大,认为课程太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可是意见归意见,想法归想法,培养计划不变.第一门课是公共课.我以为老师会布置一些书目,大家回来自己读书.一上课,发现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的老套路.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同学在下面低着头匆匆记录,与读本科时并无两样,我感觉又回到了本科时代.对专业课我也深深失望.首先,专业课课程设置和本科大量重复,没有拉开差距,连课程的名称都差不多.本科学的是中国新闻史,现在叫新闻史研究;本科时叫新闻编辑学,现在叫新闻编辑学研究.虽然后面加了研究,但内容没有多少差别,只不过细化了些.比如,新闻摄影研究,老师讲的还是照相机的结构,成像原理,感光片的种类这些基础知识.中国新闻史研究,老师居然从新闻的起源讲起.且不说我这种专业出身的,就是那些跨专业学习的同学经过入学考试,对这些内容也已经烂熟于胸.不但如此,授课内容陈旧,老化,跟社会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人类已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业已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可是学的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还在重复那些讲了几十年的东西.新闻评论学研究,关注的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政论家和他们的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写作特点,主题思想不厌其烦.梁启超的评论确实写得漂亮,我们应该有了解,可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总结,记忆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风格,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更何况,这些知识在新闻史的课堂上,在任何一本研究梁启超的著作里都有论述.这种重复学习又有多大必要呢?新闻评论和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一下当代新闻评论新的发展趋势和其承担的功能呢?现在连中小学都提倡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大多数课却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有一门课主要是介绍名记者和他们的报道作品,按说,这门课完全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者进行研究,然后互相交流心得和成果,再一起研讨,既锻炼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可是,这门课的教授方式还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录,考试考笔记.这种课听起来不但乏味而且收获甚少.到了第二学期,逃课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各忙各的,出国派时间用在考托考G上,实践派整天忙着在外面兼职打工,既锻炼实践能力,又解决生活费用.少数立志搞学术研究的同学,精力也没放在课堂上,而是转移到了图书馆.我开始失望,我问自己,读研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浪费这3年的时光值不值得?导师是什么,导师应该是引导我们走进学术研究之门的人,应该是经常能给学生以指导的人,应该是经常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学术切磋的人.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从导师那里得到切实的指导呢?且不说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如何,导师有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探讨都成问题.我的大学同学晓寒,在读研究生的3年里,和导师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逢年过节在饭桌上进行的.晓寒的导师带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职务,根本就无暇顾及每个学生.有时候在外面遇见学生,拍着学生的肩膀连声说你好,你好,却叫不上名字.我有幸遇到了一位认真严谨的导师,还不时地抽查我的读书笔记,或是要我汇报生活和学习情况.不过,他老人家也经常感慨,哎,事情太多了,没有多少时间管你,主要靠你自己学.想当年,我带你大师兄时,每两个星期就要谈一次话.最近,打电话问候导师,导师抱怨说,他现在带的学生比我那时多了一倍,到毕业的时候,连每个人的论文认真看一遍的时间都不够.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可是研究风气淡薄,研究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下降,却已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培养计划,每个学年我们都要写一篇学年论文,这是培养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据我所知,我们班有一半同学的学年论文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