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咏华山(优秀教案)第一篇:咏华山(优秀教案)25、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2.学习18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称、代”。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通课文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谈话激趣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短片,点击欣赏知道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华山”2、学习生字“华”,师板书“华山”,生跟着书空“华”。3、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它“远望之若花”(板书),所以把这座山取名为华山。4、简笔画:高高的华山。是啊,华山高约2200米,有700多层的楼房那么高呢。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联系学过的《东方明珠》中的语句指导读。5、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板:咏)“咏”就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那么“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那么赞美鹅就可以说(咏鹅)赞美柳树可以说(咏柳)赞美雪花可以说是(咏雪)(这里可以让学生一起来背一背)6、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听老师范读,思考这个孩子是寇准。2、出示词语:寇准、宋代、七岁自由读,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说一句话吗?⊙(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了《咏华山》。)⊙(《咏华山》是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写的。)3、寇准的《咏华山》写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把这首诗用直线划下来。4、出示《咏华山》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说说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5、师讲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古诗不一样,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经过,并且在课文中出现了一首古诗,所以这样的课文就叫做“文包诗”。(板书)6、这首诗虽然也开头空了两格,但是,小朋友看它的前面是:,所以他不能独立成段。请同学们标注一下自然段。7、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流利。8.出示词卡:dēnɡyánjiānnán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yāojiānpádǐnɡ山腰间爬上山顶jīnyínsònɡchēnɡzàn情不自禁吟诵称赞带着词语登山,开火车读,齐读。理解、记忆三、再读课文,重点突出1.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2.指名读好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读准字音,注意标点停顿。分组读两句话。3.齐读25课。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与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特别注意“竖折折勾”的写法2.观察“齐”,有什么发现?3.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25.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课前活动:背诵关于山的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竖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课题)2.复习生字,认读词语(1)听写词语:中间古代七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都还记得吗?下面我来检查一下,拿出生字本,坐正写字姿势,准备听写。学生听写——出示正确的词语——学生对照检查(2)复习读词师:小寇准登的是华山,小朋友,我们就登词语山,有信心登上去吗?那我们就开小火车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情不自禁(学生开火车认读)师:老师建议,女生读一个,男生读一个,一起登上山去。(男女生合作读)2..检查读文师:词语读得这么棒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读得正确又流利。)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寇准!(生齐答)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在山顶小寇准还情不自禁地写了下了一首诗呢!知道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吗?《登华山》二、以诗引文,借文悟诗1.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师:这首诗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你来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