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促进党校事业发展授课人:教学目的: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提高党校办学效益教学重点:解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教学对象:各乡镇党校校长教师大家好!学校委托,我感到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解读学习《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由于我刚从基础教育学校调到党校工作,讲课当中可能还缺少课堂的趣味,讲得不到、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好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讲课技能得到提高。下面我们结合《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一起解读学习《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党校工作条例》。(出示课题课件)《党校工作条例》按照自治区委员会实施意见是从2009年1月15日开始实施,原来1996年10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细则》同时废止。《党校工作条例》总共有十一章六十条细则,首先我们来解读学习《条例》的第一章《总则》(课件展示《总则》第一条第一条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体系,推进党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党校工作实际,制定本条例。)本条是关于制定《条例》的目的、依据的规定。本条规定值得关注的是制定《条例》的目的。《条例》清楚地表明,制定《条例》的目的是“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体系,推进党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条例》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体系”;二是“推进党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两句话不能理解理解为一句话,仔细推敲起来,这完全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性质不同的两个目的。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体系”,自从1983年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校教育体系一直是党校事业的一个努力目标,尽管党校教育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为止仍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难题,但是这种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关于究竟如何来建立中国特色的党校教育体系,在党内外、党校内外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条例》的颁行和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党校事业的正规化以及党校教育体系的成型。另一方面,“推进党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法制意识在党内的反映,是党内法制化程度提高的必然要求。以上两者之间究竟孰为目的,孰为手段,值得推敲。但是,作为两个并行的目的来提,对于党校事业发展是有利的。那么党校的性质、地位作用是什么呢(展示课件第二条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本条分为两款。第1款规定的是党校的性质和地位,即回答了“党校是什么”的问题。作为我们党关于党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于党校性质的界定十分重要。第1款用“中国共产党党校是……”这种经典的下定义方式从四个方面对党校的性质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即党校是“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第一条是这样写的“深刻认识新时期党校的性质和地位,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党校的性质和地位。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去推进,把本级党校办成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使之成为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切实把我区党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明确新形势下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任务。党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是:根据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战略目标,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尊重和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根据干部成长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