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达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一吃****新冬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达标试题及答案.doc

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达标试题及答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页码10/NUMPAGES总页数10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达标试题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踌躇(chú)差使(chāi)蹒跚(mán)潜滋暗长(qián)B.婆娑(suō)记载(zǎi)雕镂(lòu)重峦叠嶂(zhàng)C.濒临(bīn)遏制(è)纤维(xiān)惟妙惟肖(xiāo)D.兴味(xìng)舳舻(zhú)作揖(yī)不折不挠(ráo)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与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B.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D.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5、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A.底下愿意勇敢曾经解析:这四个词语的词性相同。B.庄严肃穆爱国情怀敬畏自然热闹极了解析: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C.4月12日晚,马云更新了个人微博,表示“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同时又强调“年轻人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解析: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D.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太想回到延安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6、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②⑤③①⑥④B.②③⑤⑥①④C.④②③⑤①⑥D.④②⑤③⑥①7、古诗文默写。(1)《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气氛凝重而战斗惨烈的诗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4)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应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往之女家(________)(2)与民由之(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体现了孟子雄辩的风格,大量采用排比句,气势磅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乙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均能体现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都称得上是大丈夫。C.甲文第二段孟子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乙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境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或国家)灭亡。D.甲文提到的得志与否的表现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类似的;乙文的观点与欧阳修“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