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篇这学期,学校给了我一个外出锻炼的时机:到谢桥小学借班上课。接到这样的任务我既兴奋又紧张,赶紧拿出语文书想定下上课的课文。寻思了半天,在杨教导的指导下我想选择?青海高原一株柳?这课挑战一下自我。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初读课文,我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树,更敬畏作者陈忠实的文笔。这篇课文的语言华美,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幸好恰逢浙江特级教师盛新凤到实验小学上这课的示范观摩课,杨教导将这次珍贵的听课时机留给了我,让我有了次与名师接触,向名师学习的时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文本,但还是不得其法,听了盛老师的课后却是茅塞顿开。我突然有了种强烈的想要模仿盛老师的方法尝试上这堂课的感觉,有了种爱上语文课的感觉。于是我反复地研究、感悟、学习盛老师的课,越往里走,越钦佩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整合、处理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盛老师以撑立这个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词为抓手,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导语的渲染都围绕这个词来展开,最主要的是将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衬托下血肉饱满,巍然屹立,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最终,学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我对盛老师的教学流程未作太大修改就拿来主义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发现原来名师的课还是可以模仿的,但是我又明显感觉到我模仿的只是名师的教学流程,而名师的教态、语言、课堂生成的处理、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是无法模仿的。经过王校长、杨教导、李老师的点拨指导,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以下调整:首先是对铁锭一词的理解。其实铁锭这个东西我也没有见过,只是通过查阅资料和向长辈请教对其大致地有所了解,那么如何把这我都不能说透说清的东西介绍给学生呢我仔细研读课文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发现课文关键要留给学生的是树干和树枝色泽上的印象,那么我不如直接向学生出示铁锭的图片,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铁锭的色泽并加上简单介绍不就可以突破这一个知识点了吗试上下来效果果然不错。其次是解决青海高原上柳树为什么会那么高壮坚硬,叶子颜色为什么是暗绿色的问题。第一次试上时,我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想象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后,一个一个地提问:为什么柳树会那么高壮为什么柳树会那么坚硬为什么柳树叶子的颜色会是暗绿色的发现学生并不容易组织语句来分别地答复这三个问题,因为这三个问题其实是相通的。于是我又将这局部设计合并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柳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奇怪之处和它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坚强的毅力是有关的。再次是对撑立和伫立两词的理解。撑立指的是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来是极其不易的,突出其艰难;而伫立侧重在柳树生存下来时间的长久。两个词都是对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最好的诠释,它们应该是互补互通的,而并非侧重其中一个的。所以最终我将板书确定为将撑立和伫立同时写在黑板上。将教案烂熟于心后我就满怀信心地去谢桥中心小学借班上课了。上完课,我感觉自己是融入教材、融入学生、融入课堂了,能较顺利地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能较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能恰倒好处地评价学生的答复,教学目标能较好完成。可惜的是毕竟我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交流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所以教学节奏上有时还不够紧凑流畅。谢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听完课后也为我作了细致的点评,让我学到了很多,更感受到他们对教学的认真钻研精神,鼓励我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美,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拟、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拟,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开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拟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