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比较.docx
上传人:如灵****姐姐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论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比较.docx

浅论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比较.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论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患儿置入留置针的最佳部位。方法将2009年4~8月30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成头皮静脉组、四肢静脉组各150例,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时间。结果四肢静脉组患儿静脉炎、留置针脱管、药液外渗、意外拔管、皮肤糜烂的发生率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置时间比较χ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时,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进行穿刺。【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小儿外周静脉输液给药是住院患儿临床常用治疗途径,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住院患儿,随着静脉留置针的普及,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多。临床多习惯首选小儿头皮静脉行留置针穿刺,有时患儿头皮静脉不清楚,住院时间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加大,为探讨四肢静脉和头皮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的效果,笔者进行5个月的对比分析,发现选择四肢静脉为患儿进行留置针穿刺并发症及留置时间与头皮静脉相比差别不大,现报告1对象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4~8月我院儿科住院300例采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组各150例,其中男170例,女130例,年龄最小2d,最大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原发病、脱水状态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留置针穿刺方法由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两组均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兢玛24G静脉留置针和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头皮静脉组选择额静脉、颞浅静脉等;上肢静脉选用手背静脉;下肢静脉选用大隐静脉及足背静脉,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6cm×8cm,四肢静脉组根据四肢静脉能见度选择血管;助手协助固定患儿肢体,操作者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扎止血带,右手拇指及食指持套管针,对准血管,以15°~25°角进针;进针速度宜慢,注意进入血管后进针阻力消失感,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呈10°~15°角再进1~2cm;松开止血带,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法;连接肝素帽,用透明敷贴固定套管针。输液后用生理盐水5ml封管。头皮静脉组穿刺方法、封管方法与四肢静脉组相同。两组均外加自粘绷带包扎,松紧适宜。观察指标密切观察穿刺部位,记录两组患儿发生静脉炎、留置针脱管、药液外渗、意外拔管、皮肤糜烂的情况。静脉炎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触及静脉如条索状[1];留置针脱管指留置导管移位、固定不牢或留在血管的深度不够造成留置针脱出血管外;药液外渗是由于血管选择不当,患儿躁动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造成,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意外拔管是导管意外脱出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儿将导管拔掉;皮肤糜烂是留置期间皮肤表皮层出现红肿、渗液、异味等。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2结果由表1可见:头皮静脉组患儿静脉炎、留置针脱管、药液外渗、意外拔管、皮肤糜烂发生率与四肢静脉留置针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表2可见:四肢静脉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头皮静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据报道,小儿四肢皮下脂肪较丰富,且四肢活动频繁,针头不易固定,留置针很难在四肢血管保留。临床也有很多护士不愿取四肢静脉留置套管针,由于患儿头皮静脉毕竟有限,加之住院时间长,我们不可能只用头皮静脉进行穿刺,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比较说明,四肢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同样可以达到头皮静脉穿刺达到的效果。为了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在留置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做好穿刺前的准备,严格无菌操作,消毒面积要大于敷贴面积;正确合理使用套管针,选择与穿刺血管相匹配的套管针型号;②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及时排除各种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动作轻、稳、准,力争一次穿刺成功。③正确输入药物,应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再输入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④合理选择封管液及掌握正确封管技术,对高凝体质者应用肝素稀释液封管。⑤做好宣教工作,置管前应对患儿及家属说明留置套管针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防方法,指导患儿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加强巡视,做好套管针穿刺部位的观察护理,发现局部肿胀及静脉炎时,要及时更换部位,局部用50%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液持续冷敷,严重者需行物理治疗,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总之,临床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时,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进行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儿的痛苦,并能提高我们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赵梅霖.喜疗妥霜外擦化疗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4):17.刘远玲,潘育琴,张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