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环境学院本科教学计划环境学院概况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1978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1984年成立环境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年成立环境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自1978年以来,环境学院已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成人教育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本科生专业,五个博士点(二个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生应用人才培养基地(与生命科学合)。环境科学1994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1、2007年又被批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2001、2006年被批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1996年列入南京大学“211工程”学科群建设计划,以本院为依托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共建),2000、2005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评估。本院是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单位、第二届至第四届副主任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是南京大学“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下同)”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之一。环境学院现有教师71人,实验室人员1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级26人,博导20人。在校本科生340名,硕、博研究生38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0名。指导思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和重特色的本科生培养,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国际水平的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科交叉,注重理工结合和文理渗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完整的、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环境科教事业,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到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科技开发以及环境管理、规划和监测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特别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环境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和外语基础,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等污染防治技术和环境监测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等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作的规划、设计、教学、研究开发和运行管理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规格与途径环境科学专业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愿意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专业业务方面: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生态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基础以及较广泛的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全面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社会科学和环境经济科学等知识。对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和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途径按“重视基础,文理交叉,综合培养与分流培养并举”的原则培养,即以“环境科学专业”规格进行综合培养,所有学生应同时具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和环境工程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选修课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设置。本专业学制为4年,毕业生必须完成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和生产实习,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环境工程专业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