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分数乘分数》一课上完后,我无比的激动,因为我的尝试得到了成功。当然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下来,自己感到在以下三方面要加以反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即为什么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实际上是数出来的)。的确,我对单位1的考虑略有欠缺,这一难点未能以重视,因此学生即使会计算了也不清楚为什么折纸就可以找到原因了。其次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分数单位相乘时,试图体现教学的层次(在学生做的前测中可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已经会算此内容了),想对层次好的学生放得开些,就把原来的设计由教师发出清晰的指令改为让需要帮助的学生看提示,也不加指导。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不来看你的提示,不按你的要求来折,效果大折扣。第三,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些好的课师生配合很和谐,而有些课上得很差是因为学生不来理你,这其实就是教师的功力深浅所在。好的老师会让学生明白要干什么,说什么;也会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在说什么,会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而我往往不是诚心诚意地听学生的说话,不知道应该怎样使学生奇怪的回答与自己的轨道结合起来。比如:学生提出半个苹果的一半可以列式为1自己就未加以肯定,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的回答非常好,可以帮助理解单位1。可以追问: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是不是一样的?多可惜。又比如:学生已经说出的算式,自己虽然也肯定了他,但为什么不肯把这个算式写到黑板上呢?再追问一句:你们认为他是怎么想的?你能折出来吗?不是很好吗?错失了良机。最遗憾的是:有个学生上来演示,他是先计算再折纸的,而我却没有发现。教师应该有快速地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必须磨练的基本功。《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片段一]师:1/41/2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答案呢?生:能。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生:(尝试计算答案,探究算理)师:(巡视,指导)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据学生汇报:化小数板书;折纸请他生再演示;汇报算式先放一放,最后请学生说说理由)组1: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们认为答案是1/8。组2: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8是怎么来的?组3: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8份。)组4:(边说边画):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以1/41/2=11/42=1/8为例,你为什么能用42呢?(课件呈现)[片段二]师: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果工作1/3小时可以铺设这块地面的几分之几?3/4小时呢?现在你能不能解决了?谁来汇报算式?(课件呈现)。师:听清要求,我们分工一下,1、2组研究第一个算式,3、4组研究第二个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一下。生:选择探究算理及其结果。师:巡视,指导。师:许多组想出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我们先请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生:汇报。师:这题你们为什么没有化小数去解决。生:不能化有限小数。师:所以化小数去解决是不是对所有的分数乘分数都适用呢?(生:不能)所以化小数去解决分数乘分数有一定的局限性。师:我们再请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同学汇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片段三]师:从刚才的推算中,我们已经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都需要这样推算呢?(生:不是)师: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分数乘分数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讨论,汇报:(板书)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反思]1.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在本节课的试教中,我采用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我发现学生猜测1/41/2,他们猜测的结果都是1/8。在验证环节学生纯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结果上,导致学生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而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计算汇报方法归纳的思路进行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更为积极主动,学生在汇报方法时也体现了层次性。学生群体一:单纯从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