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札记从学生的反思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学校提出和乐课堂已经整整一年了,自己对和乐课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心里很明白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从学生兴趣出发,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求知,善于思考,拥有创新思维和鲜活的创造力,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但是一到课堂上,总是害怕学生不会,自己就不停地讲,结果到下课时,学生还没有进行练习,知识当堂得不到巩固。静下心来想一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对学生认识不够,不相信学生。其实好多问题学生自己一看就会,根本没必要浪费课堂上的时间。所以这学期我决定学生凡是能看懂的知识我坚决不讲,课堂上只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要想知道学生哪些会哪些不会,那就要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了。在报到过后还有两天休息时间,我就布置了一项作业:预习第一单元《负数》,并写出预习后的反思。反思主要从预习的方法、学会的内容、存在的困惑三个方面来展开。到开学那天早上,把反思收了上来,整体来看,每位学生都能写出学会的知识,预习的方法只有三位学生提到,存在的困惑也只是四位同学明确写出。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得不反思我的教学。对于预习的方法,学生总结如下:“先大概的读一遍,有哪些生疏的、不会的再慢慢的想,直到会了为止;先把每道例题都看一遍,然后把做一做和练习一做完;预习很简单,只要坚持翻书看看读读概念,再做做题就可以了。”学生总结的方法还是不错的,简单易行有效。从叙写的学会的知识看,基本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是,这只是三位学生的总结,其他的同学根本没有进行预习方法的总结,是作业布置本身错了吗?可是,我总以为,总结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知识。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源于以前我只是在班上讲讲预习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分享。看来,下一步的预习,要这样的训练了。对于预习后的困惑,四位同学分别这样写:1、负数比较大小为什么和正数不一样呢?负数比较大小能不能不画图就能看出大小呢?2、虽然8大于7,但是负8却小于负6,为什么?它们如何比较大小呢?3、我就不知道正数为什么可以省去“+”?4、我还有些不懂的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如16和—16它们到底相差多少呢?从以上四位同学的困惑来看,都是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后提出的。记得我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学生由不会到会,再由会到不会,这应该是学生认知与思考上的一次飞跃。学生正是在这样第二次的不会中,对知识的渴求更加的迫切,便于培养质疑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可是,仅有这四位同学对新知产生了质疑,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不具有质疑的习惯,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在教学中过多的关注着学生要学会什么,而很少顾及深层次的要求。我们总觉得,学生学会了,课堂教学就完美无缺了。这样,恰恰把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抛掷了脑后。作为数学教学而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学生不会质疑,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看到学生写的反思,给我敲响了警钟。按照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包括着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今天起,课程标准就始终与教科书相伴。我要时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