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期末复习计划期末复习计划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期末复习计划10篇,欢迎大家分享。期末复习计划篇1(一)复习目标(1)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是计算,教师提前先把概念、性质、方法综合复习,加入适当的练习,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重要题型: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③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在课堂上要逐一对这些题型归纳讲解,多强调解题方法的针对性。最后针对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2)第22章是“二次函数”这个内容非常重要,要作重点复习,强化训练;(3)第23章是几何部分。这章的重点是旋转的.性质及其生活中的应用。所以记住性质是关键,学会应用是重点。要学会生活中的旋转是随时都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非常熟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常见的旋转题要多练多总结。(4)第24章主要是“圆”的教学,对这章的考试题型中实际问题背景学生可能不一定熟悉,所以要以与课本同步的题型为主,要熟记圆的垂径定理,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直角三角形与垂径定理之间的联系,并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讲评,尽量是精讲多练,该动手的要多动手,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圆与多种几何图形结合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5)第25章“概率初步”,重点放在列举方法上(6)第26章“反比例函数”重点放在函数的性质和应用上。(二)复习方法(1)强化训练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二次函数,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有针对性的选择资料,要求学生能完成,教师要批改。(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通过近三年的学习,我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同时要配合班主任和家长搞好对学生的家庭辅导工作。期末复习计划篇2为了迎接期末统一检测,实现预定的英语目标,以取得较好的成绩,结合所教学班级学生的情况,对期末复习作以下安排:一、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双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方法和能力,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明确英语词法句法的规律的联系,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3、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4、通过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考试的技能技巧。二、复习重点:1、第6单元2、第7单元3、第9单元4十二单元三、复习方式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复习,再综合测试。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导学稿,收集各小组反馈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布置作业查漏补缺。3、综合测试:定时检测,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题及时训练、辅导。四、时间安排第一阶段:单元复习第二阶段:综合测试第三次综合测试,其目的增强学生期末考试的信心。。五、复习措施及注意事项(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1、复习教材中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规范解题书写和写作能力的培养。2、在复习情景交际,以话题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3、重视课本中的阅读文章和写作训练,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拓展延伸”。4、对于复习阶段作业的布置,少而精,有针对性,并且很抓订正及改错。5、发挥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力量,在试题的选择上作到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突出,不重不漏。(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1、认真分析前两年的统考试卷,基本把握命题思想,掌握重难点,侧重点,基本点。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3、在每次测试后注重分析讲评,多用激励性语言,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这个题目不是讲过多遍了吗?你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