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商务部关于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意见【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发布文号】商服贸发[2008]90号【发布日期】2010-03-2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为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做好2008年的服务贸易工作,现提出指导意见如下:一、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一)服务贸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统计分析工作,加快建设促进体系,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出口,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服务贸易更好更快的发展,努力实现2008年全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20%的目标。(二)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服务贸易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大力宣传发展服务贸易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对提升当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大作用,提高各地区、各部门对发展服务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形成共同关注服务贸易发展、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提高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水平(三)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的作用。发展服务贸易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要加强服务贸易各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贯彻落实《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共同就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调研,推动落实各项扶持鼓励政策。要切实发挥各部门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中的作用,支持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发展壮大。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的建设中,要充分集成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四)健全地方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大力充实服务贸易工作机构的人员和工作职责。要加大工作力度,牵头成立由相关管理部门参加的服务贸易发展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五)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发达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探索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六)提高服务贸易调查研究工作的水平。加强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以及建立专业性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国际组织和国外服务贸易中介机构广泛建立联系,掌握国际国内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和趋势,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政策依据,为企业制订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帮助。商务部将就促进重点行业出口开展调研工作,请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配合做好有关工作。(七)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建设。落实和完善各项培养服务贸易人才的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培训,举办服务贸易综合知识、服务贸易统计等培训班,提高全国商务系统服务贸易工作人员和企业骨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三、完善服务贸易扶持政策措施(八)研究制订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区域特点,尤其是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制订《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订本地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九)研究制订扶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出台财税、金融、外汇、通关、商检、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简化工作程序,为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各地要研究出台适合本地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资源向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行业集中。(十)培育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服务贸易出口企业,培育出口品牌,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目标市场国家(地区)的特点,重点分析有比较优势行业的自主出口品牌现状,研究制订扶持和推介措施,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贸易企业和企业集团。保护我国知名品牌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为自主出口品牌“走出去”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十一)促进专业人士服务出口。研究制订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具有优势的行业发展专业人士服务出口。逐步放宽对服务贸易从业人员出入境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境外开拓市场,从事相关服务,尤其是为中国在境外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华人提供服务。四、促进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发展(十二)研究制订服务贸易出口指导目录。积极与有关部门合作,在制订技术进出口目录、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的基础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