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考与感悟——在城市中营造景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设计思考与感悟——在城市中营造景观.doc

设计思考与感悟——在城市中营造景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设计思考与感悟——在城市中营造景观我们的历史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人在大自然中力量是非常渺小的,那时自然环境良好,但人的生存质量及生存安全的环境却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所以那时候无论是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还是古埃及神话都是敬天、敬地、敬畏自然的。起初人们只是为了在自然中争取一席之地,但这个漫长的生存过程使得地球上脱离自然属性的土地逐日增加。人有着向往自然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远离自然,结果,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才使得园林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人口越来越多,土地的自然属性越来越薄弱,所以往往我们今天所做的大部分景观项目都是在水泥森林中,周边基本无景可借,园冶中“园林巧于因借”等原则受到了制约。上海延中绿地、徐家汇绿地等许多项目都是通过拆迁,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项目。所以在城市中营造园林景观,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在日常的项目设计中,我们就经常思考以下一些问题:如何恢复土地的自然属性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对自然模拟像与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寄情于景”,当时的生态情况是城在自然的包围中,而园林则是随时可以享用的自然代用品。但在今天则是大城接小城,城外还是城,上海周边就是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恢复土地的自然属性尤为重要。自然中,地形有各类起伏,水有溪、泉、瀑,江、河、湖、海各类地貌,植被各有地域特色,但这并不代表把这些自然景色塞到某个项目中。而是说在我们拿到一个项目时,要充分了解这块土地上所有的自然气质,不能一律把河沟填平、把土丘推平,我们除了保留这些仅存的自然遗迹之外,还能够调理出很多她的自然气质。设计并不是把一切都轴线化、错位化、图案化,当然这些必不可少,但在目前,尊重现状、调理土地自然气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人文性景观这门专业不同于数理化类专业,这门学科的人文性、艺术性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文化艺术中,一直以来存在认为写意传神是最高艺术境界的情况;在中国,文人地位高于匠人地位;古代中国,一向是人文艺术的地位高于科学地位,以至于造成近百年来中国的落后。但今天的中国,痛定思痛后出现了180°大逆转,学校的教育以科学技术为主,美术、音乐在中小学教育中往往淡出,以至于在景观设计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抽象写意的景观事物,大众思维接受不了,非得要解释每个构筑物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理念,有什么主题思想,这就是长期以来数理化教育为主体,人文性教育的缺乏。其实中国文化一向是人不拘泥于物,超然物外的。在美学上也有一种论点:美是可以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的。其实每一位业主、每一位市民都迫切渴望美、渴望优秀的景观,但都有点不知道力气往哪里使。其实这就是实用教育给今天景观设计带来的障碍。从文化中汲取养分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自奥姆斯特德后,一直从文化中吸取养料,特别是二战时期格罗皮乌斯、密斯罗德罗等人将包豪斯德现代设计观念带入美国后,引起了美国现代景观学的飞跃,可以说在现代景观设计这一领域,西方起步较早,经验比较丰富,这些年来,我国的景观业飞速发展,而最直接实际的方法就是从西方较成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副作用:许多景观作品是直接抄袭图片,而不是全面地去学习一个作品的思考方式和整体性的把握。一个房产小区的景观设计会成为当代世界大师作品的集成,这里有丹.凯利的作品一角,那里有一个世界名作的一根柱子,左边还会出现有另外一个世界名作的翻版。这样的作品里面会出现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几乎都是西方经典名作中的一角。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作品简单和谐,这种从西方作品中吸取营养的方式显得有点过于简单化了,其实,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还是有许多营养可以挖掘的,中国文化中,留下了丰富的图案学宝库,故宫的建筑群给人产生的空间感受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的民间工艺是一座美学的宝库。我们曾经做过的菊花展的作品,就是运用了中国剪纸的设计元素,菊花剪纸造型。一个国际立体花坛中国展区的作品,里面就运用了民间艺术家库淑兰的抓髻娃娃的造型。苏州园林网师园中围绕水而展开的庭院,至今仍是经典而充满活力。这是常州人民公园设计中,民间风筝造型的廊桥,这些都体现了本土的文化艺术营养。景观小品设计每一构筑物的形式都是适应当地建材、工艺、气候、风俗习惯的产物。西方的水泥技术产生西方建筑的形式,中国的木构建筑工艺也可产生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当一种新技术、新工艺产生后,人们起初会沿袭以前的造型,当对这项新技术熟悉了,就会创造新的造型艺术,把新的工艺、材料发挥到至臻至美。就像汽车在刚出现时的造型像马车一样,汽车制造技术发展至今,逐步才有了汽车现在的自身特有的造型。景观小品设计也是同样,我们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的公园小品有明显的仿古代廊榭痕迹,但运用的又是现代砖混的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