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讲解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4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诫子书诸葛亮讲解学习教案.pptx

诫子书诸葛亮讲解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yùzhānɡ),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三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dìyī)贤相”。作者(zuòzhě)资料我清楚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yīxīn)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zhuàngli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比如,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yímìnɡ)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fāzhǎn)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学习(xuéxí)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夫(fú)澹泊(dànbó)(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解题诫子书(zǐshū)补充注释:诫:警告,劝诫。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如“夫”、“盖”。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广:扩展。成学:成就励精:振奋精神年与时驰:年华(niánhuá)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最终;枯萎,凋落。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yòngyì)是什么?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lùnjù)(道理或事实均可)吗?3.诸葛亮认为(rènwéi)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问题(wèntí)研究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xiūshēn),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5、举例说明本文(běnwén)句式方面的特点。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6.同学们说说自己(zìjǐ)感悟到了什么道理?/老师(lǎoshī)寄语心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