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故事演讲稿.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军垦故事演讲稿.doc

军垦故事演讲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愿做胡杨,立边陲》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在这激情四溢的日子里,我们齐聚这里,怀着感动,带着敬佩,重温那段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共返昔日那块不同寻常的精神圣地,去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一种树,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这就是胡杨。有一种精神,一经树立,立于天地,一旦发扬,改天换地;一旦传承,惊天动地——这就是军垦精神。今天我演讲故事的题目是《愿做胡杨,立边陲》“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改变,军垦战士是我一生的名片,莫道白发苍苍,夕阳彩霞满天,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神圣的使命屯垦戍边。——这就是一个军垦战士永恒的心愿”。每每回想起这句话,我的头脑中就会立刻闪现这样一个满头银发,面容慈祥,话语亲切的老人,他就是军垦老战士朱青年,朱爷爷。走进军垦博物馆的二楼,顺着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望去,你就能找到朱爷爷。那时的朱爷爷,年轻而又阳光,健康而又帅气,虽一袭破旧的戎装,但丝毫不掩他当年的英气,丝毫不挡他屯垦戍边的昂扬斗志。1958年夏,朱爷爷随着22兵团373名925起义官兵在首任场长高人杰、政委刘奇功的带领下来到了安七场,(既今天的北野地)。初到这里,一片戈壁,芦苇丛生,野兽出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常人无法理解、想象、体会的环境里,朱爷爷和他的战友,没有抱怨、没有胆怯,更没有害怕,他们就像胡杨树一样,战风沙、斗严寒,深深地扎根在茫茫戈壁上,下定决心要唤醒这片亘古荒原。没有房子,当晚,他就和战友们一起和衣躺在了这寒气浸骨的戈壁荒摊上,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和战友们一起挥动着镐,坎土曼,挖起了地窝子,抱来割下的芦苇匆匆一搭,简单收拾了一下这“家”后,他就立刻和战友们一起投入了紧张而又残酷的拓荒战斗。“八人拉犁气死牛,芨芨草搓绳不发愁,军垦战士不为艰,一天开荒两亩三”。至今念起这些歌谣,朱爷爷都朗朗上口,满脸兴奋。人们常说“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可在这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啊,早上是天还没亮就出去了,晚上看见星星了才回来,真可谓是披星戴月。那时拓荒讲究劳动竞赛,营对营、连对连、排对排、班对班,为了夺下流动红旗,朱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常常是早出晚归,争分夺秒。拓荒的过程非常艰苦的,芦苇、芨芨草,红柳非常顽固,一挖下去震动起来,不但不断,还震得人手生疼,反反复复致使朱爷爷的手上全是血泡,有时血泡刺穿感染了,手肿得像面包一样,可即便这样,朱爷爷也没有叫过一声苦,也没有请一天假,咬着牙和战士们一起,用以苦为荣的拓荒热情,用人力代替牲畜的劳动力,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在戈壁上开垦,在荒滩上耕作,用汗水浇灌着炙热的沙石,开荒造田,挥汗如雨,改变着戈壁,改造这这片亘古荒原。“饥了啃个窝窝头,渴了碱水润肚肠”,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拓荒,十分辛苦,可更苦的是缺盐少粮。高强度的劳动,却是最低量的补给,由于交通不便,食盐短缺,饭菜常常少盐,有时实在没有盐了,炊事员就找来一些泛着白花的盐碱土块泡水,等水澄清了以后,栽倒出来,炒菜时,就撒一点在菜里。每每收工吃饭,大家围成一个圈,中间放一盆缺油少盐的水煮菜。实在没菜时,就倒一点这样的盐碱水在碗里,沾馍馍吃。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致使朱爷爷和他的战友们的嘴唇和指甲都成了灰紫色。营养不良再加上超负荷体力透支,有好几次吃晚饭,劳累一天的朱爷爷,又饿又累又瞌睡,馒头咬在嘴里,人就已经沉沉的睡去。有一次黑灯瞎火看不见,吃着吃着朱爷爷又睡着了,当馍馍掉下时,他猛地惊醒,伸手就去摸馍馍没想到馍馍掉地时,不小心扎上了骆驼刺,一口咬上去,扎的嘴里血流不止……苦难催人进,境恶意更坚。无论环境如何困苦,无论条件如何恶劣,朱爷爷都没有退缩!也永远不会退缩。正是艰难困苦的环境,磨砺出他和他的战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军垦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一朵朵奇迹之花瑰丽地、夺目地绽放。让茫茫碱滩变成了阡陌良田,让亘古荒原变成了绿洲新镇。而今,朱爷爷已是耄耋的老人,容颜已老,青春不再,步履蹒跚,不老的只有那颗心,那颗“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炽热而又坚定的心。朱爷爷常常这样念叨:军垦战士是我一生的名片。如果有来生,我还会来到兵团,我愿成为一棵胡杨,扎根戈壁,头顶蓝天。守护祖国,捍卫边陲!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