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率自然陶渊明:诗风太超前 在当时反不受重视.docx
上传人:17****69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真率自然陶渊明:诗风太超前 在当时反不受重视.docx

真率自然陶渊明:诗风太超前在当时反不受重视.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真率自然陶渊明:诗风太超前在当时反不受重视真率自然陶渊明:诗风太超前在当时反不受重视2022-03-2907:00:01小编:admin学非称师,文取指达。也就是说,渊明的学问并不是特别深,他的诗文也不过就是很通达流畅而已。按说颜延之是渊明非常好的朋友,而且在这种祭文中应该也会赞美渊明,但他也不过写了这么几个字,可见当时人们对渊明的诗文并不多重视。其后若干年,梁朝钟嵘作了一篇在文学批评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诗品。诗品把诗人分上中下三品(三等),而陶渊明是被他列在中品里的。钟嵘是这样评价渊明:宋徵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其实这段话,还是非常赞美渊明的,但是有几个地方确实一直被后人诟病:一是认为渊明的诗主要是学应璩(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又兼学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二是将渊明置于中品。三是完全以隐逸来概括渊明。要我看来,还有第四点,就是说渊明是“宋”徵士。前面两点,估计渊明地下有知,也不会在意,但是第三四点,渊明应该会为之攒眉。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明确说渊明是“有晋徵士”。也就是说渊明是晋的遗民,并不甘心做刘宋的臣子,这应该是符合渊明本心的。前两点被无数后人诟病。很多人辩证渊明的诗不是学应璩的,有人认为他是学苏李五言诗(苏武李陵),有人认为他学十九首(陈绎曾诗谱:“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但气差缓耳。至其工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有出于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诸家风韵皆出此。”王文禄诗的:“音调法古诗十九首。)有人辩驳说以渊明的性格,是不会刻意学某一家的。如贺贻孙诗筏中说:论者谓五言诗平远一派,自苏李、十九首后,当推陶彭泽为传灯之祖,而以储光羲、王维、刘、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家为法嗣。但吾观彭泽诗自有妙悟,非得法于苏李、十九首也;其诗似十九首者,政以气韵相近耳。储、王诸人,学苏李、十九首,亦学彭泽,彼皆有意为诗、有意学古诗者,名士之根尚在,诗人之意未忘。若彭泽……何尝以古诗某篇最佳,而斤斤焉学之,以吾诗某篇必可传,而勤勤焉为之。名士与诗人,两不入其胸中,……味“自娱”二字……绝无名根;……其视树木交荫,皆自然之文章,而时鸟变声,皆自然之丝竹也。……大抵彭泽乃见道者,其诗则无意于传而自然不朽者。他认为渊明不像后来人,在胸中横着“名士”与“诗人”的执念,会去刻意学谁,又会认为自己诗会被后人传诵。当然,这种说法也不错。不过我认为渊明还是会在乎后人来读自己的作品的。因为他在诗中说“不赖固穷节,谁当百世传”,可见他还是有儒家“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观念的。只不过渊明舍弃了“立功”,选择了“立德”与“立言”。贺贻孙诗筏还辩驳了渊明之诗出于应璩的观点:使彭泽果出于应璩,岂复有好彭泽哉?余谓彭泽序桃源诗云“不知有汉,何况魏、晋”,此即陶诗自评也。他的意思是应璩的诗也不见得怎么样,如果渊明取法乎中下,怎么会写出上乘的诗作来呢?世人还会喜欢渊明的诗么?叶梦得石林诗话也说:“然论陶渊明乃以为出于应璩,此语不知其所据。……且此老何尝有意欲以诗自名,而追取一人而模放之,此乃当时文士与世进取竞进而争长者所为,何期此老之浅,盖嵘之陋也。”直到清朝沈德潜说诗晬语中还说:“陶公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托,不独咏荆轲一章也,六朝第一流人物。其诗自能旷世独立,锺记室谓其原出于应璩,目为中品,一言不智,难辞厥咎已。”客观的说,渊明读过应璩的诗,借鉴一点,也属正常,但像钟嵘那样说他出于应璩,则未免过于狭隘了。君不见,现在还有人传诵应璩的诗么?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好像后人抨击诗品比较多的,主要在“其源出于应璩”这一句,对于后面的“又协左思风力”似乎没有什么人来批驳。这主要是左思的诗确实也不错,加上钟嵘只说渊明于左思是“协”,即非“专攻”,故而大家也觉得说得通,就不消辩驳了。而钟嵘为什么会把渊明放在中品呢?这大约是因为渊明的诗风太新,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过于超前了,有点难以被当时的主流风格所接受。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说:西晋诗当以阮籍作主,潘、左辈辅之。若陶公高骨,不可以时代论。一句“不可以时代论”则看出渊明的超时空的价值。而晋代的诗风,则以阮籍、潘岳、左思等人为主了。许学夷诗源辩体也说:“晋、宋间诗,以俳偶雕刻为工;靖节则真率自然,倾倒所有,当时人初不知尚也。”所谓“初不知尚”就是说根本还不懂得他的好处,还不知道推崇呢。而乔亿剑溪说诗中说:“陶诗混然元古,在六朝中自为一格。”后来,雕琢与自然,成了诗歌中的两大风格。马星翼东泉诗话中说:“陶诗以自然为贵,谢诗以雕镂为工,二家遂为后世诗人分途。”有时我会奇怪,魏晋不是一个崇尚自然,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