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2006年下半年,我从榆林市xx分校调入榆林市xx中学担任校长,xx中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说熟悉是因为我之前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说陌生是因为刚来到苏州中学,对学校的教学各个领域还不够了解。回顾我以前担任xx分校校长几年来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校长找准学校建设发展的工作思路、抓方向、抓大事是非常重要的,而校长紧紧依靠领导、教职工,信任、鼓励,甚至放手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才能,也就是说,管理以人为本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校的常规教学更上一层楼,在这半年里,我集中精力做好摸底工作,通过与学校高层、中层领导的交流,通过与各年级组长、班主任的谈话,了解学校教学、管理状况,与各任课教师交谈,积极听取各位老师反馈的意见,并深入课堂,发现和找出日常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在协调人际关系,干群关系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我始终相信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已的行动指南,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下面,我就这半年我个人与学校的工作向在座各位作述职,请予以审议。在这半年中,我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发展的工作重心、奋斗目标、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动摇一所学校,归根到底是靠教育教学的质量来说话,要用教育教学的质量各社会、向人民群众做出交待。我校全体教职工所做的一切工作,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大而言之是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能可持续发展。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用高调唱出来的,而必须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齐心协力、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作为学校的一分子,也以此自勉。不过,我只是做了宏观方面的工作,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中层、基层干部们做的。对此,我经常与主管教学部门的领导一起,研究教学管理策略、制订管理措施,并在教职工大会、行政会议等场合多次指出:我们要坚定信念,既要认真对待眼前存在的问题,又要树立足够的信心;面对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要沉住气,想方设法促质量提高,无论如何都要以高质量的教学成绩向社会、向榆林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外,我多次强调对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减轻其思想压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对加强考生的学法指导和考试技巧指导等等。教学工作从新生一入校起就要下大力气来抓,任课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都能做好培扶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落实到位。有效地转化落后生队伍,使教育教学质量能稳步提高。(二)加强师德建设,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而人才以德为先,因此师德建设在教育工作中处领先的地位。同时,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必须首先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为此,我在学校工作决策过程中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学校要求教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能够按照师德建设相关要求,依法执教,认真做好教师的每项工作,使教师不仅能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减少了讽刺、挖苦、歧视,以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充分体现出“学高为师,自正为范”的良好素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我校通过学生尊师教育,文明礼貌教学,行为规范教育,仪表形象教育,前途理想教育,团结互助教育等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突出文明班、文明宿舍量化评比的管理作用,提高学生文明行为和生活纪律观念。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倡导和支持心理咨询活动。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有效管理,优化班主任队伍,着力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朝气蓬勃、团结拼搏的班主任队伍。由于德育教育及管理观念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认可和支持,管理细致到位,学校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这半年,师生的形象、精神风貌得到很大的改进,受到了上级领导、家长和社会各届人士的赞许。(三)紧跟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教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我时时在思考的问题,我在不同的场合常强调: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我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也希望全校同志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危机感、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我认为,我校当前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前进,学校才能持续发展。教育大计,老师为本。在我校的议事日程上,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居于重要的地位,也是我校工作议事日程中永恒的内容,更是我校创建省级重点学校的关键一环。我一再强调,我们教师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技术。我深知,苏州中学的发展,教职工们功不可没,正是同志们敬业、勤业、精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才有苏中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创造苏中更美好的未来。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