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doc

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农科信息学[2007]07号关于举办“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的预备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科院农业信息(情报)研究所、农业高校图书馆和各会员单位: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作为农业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农业信息科学对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信息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基础与理论研究,产生了一批基础性理论成果,完成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工作中,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级基本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系统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资源、技术、市场等的信息共享;初步建立了国内外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等,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能力;初步形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系统等,有效提升了信息服务能力。所有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农业信息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结农业信息学科的发展经验,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前景,促进学科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学科体系,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初定于2007年10月19日-20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会议将回顾和总结我国农业信息学科的发展历程,探讨学科体系构建方法,交流农业信息科学的最新进展,展望农业信息科学的发展方向。会议拟邀请国家部委有关部门领导、农业信息(情报)研究所所长、农业高校图书馆馆长、部分科研骨干和会员代表等出席。现将有关事项预备通知如下:会议主题与内容1、会议主题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2、会议具体议题(1)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前瞻包括网格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服务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等。(2)农业信息管理进展与前景包括知识组织理论、知识挖掘原理、信息抓取工具、信息检索方法、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等。(3)农业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包括信息预警方法、竞争情报研究、分析模型研制、农业战略分析、产品短期预警等。(4)农业信息学科创新与共建包括学科体系构建、创新体系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信息标准制定、科研协作平台等。(5)农业信息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应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采集和发布、信息化示范工程、系统实际应用等。参会人员会议拟邀请:国家部委有关部门领导与专家;全国农业信息(情报)研究所所长、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馆长、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及会员代表、相关科技人员等。会议征文为了开好本次大会,针对会议主题与内容,特向全国相关科技人员征集大会论文。提交论文的作者,请紧密围绕上述主题(尤其是前三部分内容),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完成论文。组委会将精选部分论文作大会学术交流。《中国农业科学》将专为此次大会出版增刊,按照《中国农业科学》刊登质量和要求,选择优秀论文刊用。论文截稿日期为9月5日。论文请以电子邮件发送至学会办公室,并请注明“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其它事项1、请与会代表填写“参会回执”,并于9月5日前寄回。预备通知后,发正式会议通知。2、凡是被《中国农业科学》录用的论文,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的会员,免收版面费;其他作者按标准收取。具体版面费收取办法,在录用时另行通知。3、会议联系方法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学会办公室邮编:100081传真:010-68919879联系人:陈益忠党辉联系电话:010-6891987913581921091电子邮箱:HYPERLINK"mailto:xuehui@mail.caas.net.cn"xuehui@mail.caas.net.cn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2007年7月24日附件:1、论文格式要求。2、参会回执。附件1:论文格式要求1、全文:用Word2000或Word2003排版。论文标题:用小二号字、黑体、居中。2、作者署名:小四号字、楷体、居中;名字之间空2格。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小五号字、宋体,“摘要”和“关键词”加黑。4、英文摘要:全部为TimesNewRoman字体;标题为小四号字、首字母大写;“作者姓名”为五号字,汉语“姓名”译法采用“姓”前“名”后,在正文标题下的“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