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跳水》的教学设计《跳水》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跳水》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跳水》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4、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教学难点】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⑴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⑵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2、学生按要求预习3、讨论以上问题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指导读第一段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2、指导学习二、三自然段⑴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⑵讨论回答3、讲读第四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甲板上的水手怎样?4、讲读五、六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五、总结全文六、作业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2、抄写生字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1、按学习小组朗读2、总结提问⑴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⑵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⑶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⑷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⑸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3、学生书面造句三、作业1、抄写生词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板书设计】6跳水逗拿命令水手------→猴子------→孩子←------船长←------←------←------放肆追救↖跳水水手【教学札记】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跳水》的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教学过程: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1、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2、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用“显然”说一句话。3、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4、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1)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2)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3)开玩笑不能太过分。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跳水》的教学设计篇3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