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pdf

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题一、诗歌鉴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1.从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了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2.有人说“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的“怜”字用得好,请赏析其妙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长安尚未被收复之时。3.锦华初读此诗,对“强”字的读音把握不准,请你根据诗意帮她判断。4.结合“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分析题目中“思”字的内涵。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5.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A.前两句诗,诗人追忆往昔和李龟年的接触,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怀念。B.“寻常”“几度”这两个词语从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C.后两句诗直抒胸臆,直接道出了重见故人的喜悦。D.诗歌中的“寻常”“几度”“又逢”,点明了作者与李龟年的密切关系。6.清朝蘅塘退士评说本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上述意思的。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7.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8.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9.请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诗中,诗人选取暮春时节漂泊不定的“杨花”和“暗含悲痛之情”的“子规啼鸣”这两种景物,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寓情于景。B.甲诗想象奇特,乙诗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都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C.甲、乙两诗都提到了友人。甲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乙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乙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时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12.诗人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为什么要将“愁心”托付给“明月”?13.请比较一下,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月”与乙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月”,所写的景和表达的意有何不同。14.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5.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甲】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乙】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戍楼:军营城楼。①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16.下列对古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前两句写诗人登城见到沙漠如雪、月华如霜的情景,场面宏大,视野开阔。B.甲诗中“尽”字极有张力,表现了悠扬的笛声在苍凉空旷的夜晚感染了“征人”。C.乙诗中,后两句描绘的梅花落虚景与前面明月雪净实景营造了美妙旷远的意境。D.甲乙两诗中的第三句在内容上都巧妙进行转折,“不知”“借问”却用法迥异。17.借“笛”抒情是诗人常用的手法,结合两首诗,分别说说“笛”给你的感受。参考答案:1.“九日”“登高”(或“菊”)重阳节2.怜,怜惜的意思。“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可提取“行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