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群体性差生”搭建写作平台四川省渠县第二中学杨建从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派”开始,经历朝历代骚人墨客而至现在,人类的文学创作活动从未停止过;从发轫于隋唐的科举取仕到今天的话题作文,应试写作的活动从未间歇过。文学创作与语文写作教学是一个永远的不老的话题。“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利便的,要推写作。”[1]由此可知写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虽然“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艺创作能力”[2],但是由于一些历史、体制、地域方面等原因,导致地区间、学校间教育资源极不平衡,要实现前述写作教学目标,对于某些学校的语文写作教学而言,确非易事。去秋我校招收的七年级新生,是县城内其他三所中学择优录取城区小学毕业生后剩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文中我十分不情愿或不科学地称他们为“群体性差生”。从他们入学后第一学月内的写作情况看,我认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习作“不可以批改”:要么是全盘或绝大部分抄袭,要么一篇文章中难于找出三五个没有毛病的语句,结构散乱,不知主题何在。在全盘搬抄的一篇习作后我批语曰:他人美文动山川,咱写短章下笔难。如要学得大师笔,方法之一是借鉴。全文照搬是歧途,心领神会创新篇。纤纤之绳锯木断,涓涓之文成江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3]经过思考,我为自己的语文写作教学拟定了一个“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4]的思路——为学生们搭建循序渐进的、师生互动的多层次写作平台。一、第一层次平台:把握词义造佳句文人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词语是写作的基本单位。只有对词义进行准确的把握,才能造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有学生造了这样的句子:(1)张华约我明天到河对岸沙坝上玩,我对张华说,我应许去,应许去不了。(2)小英被大雨淋漓得浑身湿透了。很显然,这两位学生是把“应许”当作“也许”之意,把“淋漓”当作“淋”来解了。词不达意,难以有效地进行交流。我鼓励每个学生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有疑难马上查阅。碰到一些难于书写、理解、记忆的词语,我就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明辨其义,当场造句并宣读交流。慢慢地,学生们对于词语的意思及其感情色彩,适用场合等的把握比刚入学时强多了。二、第二层次平台:教学写作最短小的文章之一——请假条请假条是应用文体之一。“除了文盲,都应该会写并写好请假条。”[5]可是我见到的学生们写的请假条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瑕疵。如某生写的一则请假条:“杨老师:我有事,请假两节钟。罗××”此请假条毫无格式可言,结构也不完整,正文中的欠缺也十分明显。经过一个课时的“讲——练——评”结合,学生们就掌握了请假条的写法。自此后,班上就难以见到有毛病的请假条了。有一天,班主任徐老师对我说:“现在学生写请假条怎么一下比以前强多了?”我告之原委,徐老师灿然一笑。三、第三层次平台:开展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之一——《动物世界》可以说,某些学生之所以写作能力低下,就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爱读书,缺乏积累。于是,我为学生们开列一些阅读书目,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并且每周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们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以前,我还带学生出去野炊、爬山、进公园、到郊外散步等,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为写作奠定一些基础。近几年学生的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再也不敢带学生出去“写生”了;家长们也更忙碌了——迫于生计,难于有时间陪孩子“闲逛”。我不知道有些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桃花柳绿”,什么是“山青水秀”。“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6]“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7]去年开学不久星期五晚上,我看了一期《动物世界》,就萌生了让学生每周五晚看《动物世界》然后把所看到的内容记载下来的想法,并建议学生去做这件事。第一次交作业时,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看了并记载下来,但都写得不太充实,甚至有些主要内容都漏掉了。围绕这个问题,我用了一个课时,先讲这样做的好处,并选读了一篇最接近这期《动物世界》内容的学生习作,最后,我把自己精心写作的有关这期《动物世界》内容的“习作”念了一遍。这时,学生们来劲了,在他们幼稚的脸上显露出《动物世界》的诱惑力,好像他们以前从未被《动物世界》打动过一般。自此以后,每周五晚上收看《动物世界》并且将之记录下来,成了我和学生们的必修课。周一宣读一至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