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春天还在哪里?(小河里、树林中)那里怎么样?板书:1、春天在哪里枝头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地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竹林竹笋探出头来田野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教学后记:2、笋芽儿一、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从害怕到勇敢的生长过程。3、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二、教学准备:课件、插图、小黑板;实物:笋芽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实物、插图,激发兴趣。师:(出示实物)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笋芽儿”是什么样的?(生观察后说)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想知道吗?二、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2、读准下列生字的字音。弹懒轰隆痒挺撒缩揉雷3、读准多音字的读音。le快乐tan弹奏乐弹yue音乐dan弹弓乐:在本课读yue,乐曲。弹:在本课中读tan,弹奏。四、指名读课文,初步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3、笋芽儿在﹍﹍季节生长。它受到了﹍﹍、﹍﹍和﹍﹍的鼓励,长出来了,看到了一个﹍﹍的世间。五、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后组词。2、学生自由观察,在小组中讲识字方法。3、学生自由汇报,师生共同总结。挡: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个当字。挤: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齐字。唤:左窄右宽,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奂,横要长,撇捺要舒展。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肖,上面是个小字头,下面是个月字,月字第一笔是竖。顶:形声字,左边是丁,右边是页,最后一笔是点。芽: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牙字。4、教师在黑板中范写生字,学生观察。5、学生分辨字形后书写。6、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七、作业书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出示生字卡片测读。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测读。3、听写词语。二、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讲一讲你读懂了什么?2、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3、笋芽儿示在水的鼓励下钻出了地面地呢?生说师板书。春雨姑娘唤醒笋芽儿雷公公给笋芽儿鼓励竹妈妈鼓励笋芽儿从石子的侧面钻出去4、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5、感情朗读,角色表演。(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谁当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低声的。”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个性;“雷公公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点拨:笋芽儿怎么做?(3)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长成竹子的欣喜。自读,试试怎么读好?——指名先说想怎么读再试读。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6、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7、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关心和爱护呢?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在这篇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原因。五、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优美的句子。板书:2、笋芽儿春雨姑娘睡雷公公缩竹妈妈竹子钻看美丽、明亮的世界教学后记:3、有趣的作业一、教学要求:1、认读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3、了解同学们交的作业,交流自己的看法。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理解字词,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交流欣赏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向来以诗为自豪,在几千年的文化,唐代的诗歌成就,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多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为后人所传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咏柳》。简介作者.:教参14页.理解题目。用赞美的语气读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二、理解词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