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doc

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姚继业姚继业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教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任务越来越繁重,升学与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师生的代沟越来越深……教师正日益成为高压力人群。?广州市教育局关工委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广州市1527名中学公办教师进行了问卷和座谈调查。?结果发现公办教师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积极工作,为人师表。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以下八方面的问题:一是胸无大志。表现为不太安心当教师,48.34%表示如果有机会就转行;35.23%表示不愿意当班主任;有部分教师把教师职业仅作为谋生手段或当作进入广州的“跳板”。?二是工作困难。表现为:专业准备不足、入职起点较低;对新课改要求不适应,40.7%感到课改压力很大;16.6%对问题学生经常感到束手无策,教育效果不明显。?三是关系紧张。6.62%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同事关系紧张;24.3%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23.8%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紧张。?四是遭遇不公。(1)待遇不公:51.28%对教师工资低于同区公务员表示不满意;31.25%对校内岗位津贴分配不公不满意;34%的教师要求区属学校公费医疗与市属教师同等待遇;35.9%认为住房补贴待遇太低,未能解决住房困难。(2)评价不公: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指标评价教师工作。?五是身心疲惫,许多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32.86%经常感到自己处于精神紧张或焦虑之中;25.09%经常感到情绪低落及忧郁;56.64%基本无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20.62%患有严重的咽喉炎。?六是继续教育的效果不明显。34.25%认为毫无效果;36.04%认为效果不明显。?七是因家庭矛盾引发情绪问题。?八是品行不端。如打骂学生、与学生家长借钱做生意、私设场所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小结:以上问题造成教师对新课改冷漠,对学生不负责,对同事不合作,以至于影响到自身健康和学校声誉。校长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美国学者伊莱恩(Elainek.MeEwan)将一些表现为愤怒型、苦恼型、困惑型、倦怠型而无法有效工作的教师称之为“问题教师”。校长抓不称职或低效教师不比班主任抓“问题学生”花的精力和时间少。教师问题的有效化解?对教师问题应整体设计、系统化解。既要重视集体建设,也要重视个体干预。既要重视他律,更要重视自律。?策略一:调整政策。校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促使政府调整教师的工资政策、人事政策和学校的经费政策,为教师创设公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策略二:引导读书。使读书成为学习型组织中人的生活方式。案例1:深圳翠园中学:“漂、读、论、写”读书法。案例2:广雅中学的“读懂百年老校”。案例3:立贤中学办校四年靠引导教师读书闯出一片新天地。?策略三:优化研训。运用多种手段如院本培、校本培、远程培、课题培、游学培、QQ培等,有目的、有计划、有奖惩、有实效,提高研训效果。?策略四、生涯规划。教师应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追求,校长要规定每个教师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做到远景崇高而模糊、近景踏实而具体。教师要有一颗追求的心、一双发现的眼、一付思考的脑和一双勤劳的手,努力实现自己的规划。?策略五:加强文化建设。运用文化的巨大魅力,努力实现“无为而治”。?策略六:改革评价。在学校里探索运用增量评价、过程评价、人格评价等多种手段全面评价教师工作。?策略七:开展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旅游、竞赛、结社等活动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归属感。?策略八:亲切关怀。教师的自尊心需要呵护、积极性需要保护,教师渴望校长能够真诚沟通、人性关怀、人格平等。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的主心骨、生活的贴心人,要关心教师个人婚姻、家庭、健康和休闲权。?策略九:民主管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行岗位责任制、民主决策制、民主监督制、校务公开制,充分发挥党、团、共、青、妇和关工委、家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使教师感受到受尊重、有尊严和生命的价值。?策略十:果断干预。对于一些违反教师法及对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师的错误行为要果断干预。为避免冲突而对糟糕的表现熟视无睹,是一种道德上的轻忽。(Fulla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