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情境热的冷思考(师道).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情境热的冷思考(师道).doc

对情境热的冷思考(师道).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情境热”的“冷思考”广东省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姚冬梅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新课程标准教材对重要的教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创设几乎成为数学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几乎所有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都是从情境引入,老师们对情境创设是“爱你没商量”。事实证明,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将是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然而,个别老师把握新课标理念的偏颇,为了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而绞尽脑汁地“捏造”,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只注重表面的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过度”现象,显然悖离了课改理念,也远离了数学的本质,更导致了课堂的低效。有些新课程标准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也有些不妥。下面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谈谈个人看法,以期能抛砖引玉。一、情境创设应符合生活实际案例1、“脱离现实”的情境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小数点搬家”(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提供如下情境图:(三幅主题图)。对主题图的作用,教学用书上这样说:教材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一看就犯糊涂:难道有4角、4分的快餐?而且从4元降低到4角,再到4分,现实中有这样降价的吗?教材主题图中店门口三块价格牌上的小数分别是:4.00、0.40、0.04,粗看的感觉是三个数字的位置在变,而小数点的位置却没有变,而从4.00到0.04是小数点在搬家,还是“4”在搬家,或是“0”在搬家,如果放开让学生去探究还真是说不清理不明。其实老师们都觉得教材创设的这个情境不仅内容虚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小动物和童话世界固然是孩子们的最爱,学生也喜欢卡通形象,但并不因此一定能使知识的学习更轻松,更容易。相反这样的编写可能带来荒谬、牵强、脱离实际,还容易误导教师或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参考了李毓佩教授写的“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教学本课时我把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做成课件,化静为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思考: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实际进行设计,低年级偏于游戏化的富有童趣的情景,高年级偏于实践。要针对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尽量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因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之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的时空差距,所以教师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有时要进行适当改变。应该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造情境图、重构情境图、不用情境图。教师应因地、因时、因情、因学生地独立处理教材,不把情境图当教条。如:教材呈现的春种秋收等内容,农村孩子耳熟能详,城市学生则知之甚少;同样,公园超市等场面,城市孩子习以为常,农村学生则一知半解。这样就加大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陌生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改变内容呈现的情境,选择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喜闻乐风的熟悉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来说创设生活情境的素材,学生经历过的比听说的有效;发生过的比未发生的有效;今天发生的比昨天、前天的有效;新奇的比普通的有效,有效的生活情境应突出它的时代感、典型性、新颖性和冲击力等特点。同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都很注重它的现实性、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和挑战性,还要注重它的简约性。复杂、冗长的教学情境不仅会模糊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游离于数学问题之外,而且无形中会挤占探讨重点问题的黄金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益。二、情境创设应突出教学重点案例2、“喧宾夺主”的情境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一开始运用课件展示由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精美图案:天安门城楼、房子、小汽车、飞机、树等,然后展示我国剪纸艺术作品,很快又投影出本地几个标志性建筑,接着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接着全力渲染所在市的旅游胜地,带领学生观看本市旅游景点的录像,镜头所及的是山青水秀,花红叶绿、寺塔辉映……在学生禁不住赞美与感叹时,录像定格在景点中的宝塔、寺庙、蝴蝶等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图像上,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美在哪里?有什么共同特点?而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神”来,仍旧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留连于旅游美景中……思考: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换来的却是学生纷飞缭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