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淅川县历史沿革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时:为楚祖熊绛的封地。春秋时:分属楚国及其附佣国都国地。战国时:西北部为秦国商於地,余为楚国丹淅地。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后,全部归秦。秦昭襄王三年(前304年),秦楚黄棘之会后,归楚。九年(前298),复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丹水、中乡二县,属南阳郡。西汉:分属三县,北、中部属析县,西南部为丹水县,属弘农郡,东南部为顺阳县,属南阳郡。哀帝时(前6),顺阳改为博山,封为侯国。东汉:博山复名顺阳,仍为侯国,与丹水县同属荆州南阳郡;并封南乡三户亭为侯地。建安十三年(208),升南乡为郡,下辖丹水县,南乡县和顺阳侯国。三国(魏):设丹水、南乡、顺阳三县,属南乡郡。晋:南乡郡改顺阳郡,下辖顺阳、丹水、南乡三县。南北朝:北魏由荆州分置析州析阳郡,下辖东、西二淅阳县。南部的顺阳郡治南乡,并领丹水、顺阳等县。西魏改东西淅(析)阳县为中乡和淅川二县(淅川之名始见于此),并移淅州治南乡县,辖南乡、顺阳、丹川、秀山等郡10余县及侨县。北周:淅川并入中乡,属淅阳郡,其他郡县合并撤销后,设南乡郡与顺阳郡,辖丹水、清乡、南阳三县,均属荆州。隋:改南乡郡为县,并改清乡为顺阳。大业十三年(617)撤丹水县。唐:置淅州(治马蹬),并置淅川、丹水、顺阳三县,属山南东道邓州。旋俱废,并入内乡。五代:粱复置淅川县,属邓州。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增设顺阳县。金初:淅川县废,并入内乡。正大年间(1224—1231)复置,属邓州。元:淅川、顺阳并入内乡,属河南省(简称)南阳府邓州。明:成化六年(1470年),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属南阳府邓州,治马蹬。次年建县城(即今老城)。清初属南阳府。道光十二年(1832)改县为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为直隶厅,直属于省。宣统三年(1911),属南汝光淅道。民国2年(1913)撤厅为县,属汝阳道。道废后直属省。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5月,淅川解放后,置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属豫西行署第六专员公署。1949年3月改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1月改为淅川县人民委员会。1971年5月改称为淅川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5月复为淅川县人民政府。属河南省南阳地区行政公署。摘抄淅川县志-61页。第二章,第一节:建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