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0年7月陇东学院学报Ju.l2010第21卷第4期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Vo.l21No.4浅议婚姻家庭观念之嬗变白天志(兰州城市学院离退休工作处,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由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择偶观念、婚姻家庭观念以及家庭模式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键词: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嬗变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0)04000404收稿日期:20091228作者简介:白天志(1964),男,甘肃榆中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综观中国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几乎总是与重大的社会变革相伴。自从六礼!在周代形成之后,传统的婚姻仪式几千年来一直比较完整地被承袭着,中国的婚姻家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婚姻家庭才开始出现变迁,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婚姻家庭变迁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近代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呈现出令人既喜且忧的状况,喜的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忧的是亚婚姻队伍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一、择偶观念的变化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婚姻标准。择偶是家庭在正常的文明社会里建立的前提,择偶日益成为一个理性的思考、选择过程。择偶条件表面上看是主观性的东西,但本质上却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体现。(一)择偶标准向综合化转变在中国封建社会,财产相若,门当户对为两性结合必要之条件。思想品德、个人意愿被排斥在婚姻标准外,爱情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东西。这种传统的择偶条件与数千年的稳定的封建制相伴,成为人们谈婚论嫁时天经地义的一种选择。及至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门洞开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以及社会的进步,中国出现了注重双方才学品德、追求个人爱情的择偶观。如当时的报刊,方志中曾载:今有受高等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偶配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近年男女注重求学,婚姻渐重知识矣。婚姻宜以爱情结合,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曾提出学堂知已结婚姻!,一来是品行学问皆知晓,二来是性情志愿尽相间。爱情深切方为偶,不比那无亲陌路人!。可见,当时人们的择偶标准已由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等外部条件,转变为注重男女双方的学识、爱情等内在素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由于受政治中心化倾向的影响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的制约,以及长期传统的价值观教化的结果,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们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婚姻家庭从内容到形式都被抹上政治!的色彩,出身成了最重要的择偶标准,历史清白、根红苗正!是最重要的择偶标准。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地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关于这两个阶段择偶条件的具体变化状况,我们可以从对上海、哈尔滨3200名已婚男女的调查结果中得到一个形象的4认识:本人成分、政治面貌所占比值由文革!期间的23.5%降为1977-1986年的15.5%、1987-1996年的13.9%。与上面比值持续下降相反的是,人们择偶时对身材、容貌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两种外在条件长期被我们的主流社会视为庸俗、低级、个人享乐主义的表现。它们在人们择偶时所占比值的不断提高,表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人们对气质修养好、豁达、忍让、成熟、有责任心的要求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人们择偶时对文化修养方面考虑得越来越多,这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二)择偶行为主动化、自主化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婚姻以物质关系为媒介,家长强加于子女的一种伦理关系。婚姻的目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家长制条件下对家庭成员的婚姻完全包办:当其始,有所谓向名纳采者,则父母为之;至其中,有所谓文定纳币,则父母为之;至其终,有所谓结编合香者,亦莫非父母为之。!而婚姻当事人自始至终不得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