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传统特色文化的价值研究.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农村初中传统特色文化的价值研究.doc

农村初中传统特色文化的价值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赵亚夫教授的讲座反思目前农村历史教育的现状安徽省五河县弥陀寺初中文世兵王素娟今天听了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亚夫教授的讲座,深有触动,又甚是无奈,情不自已写写自己的一点感受,借以慰疗内心的伤疤。以前我听过很多专家有关对历史教育教学的讲座,现在反思观之,无非只是在表面上告知听课老师如何让你的课堂变得生动,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在本质上从未跳过:“形而上学”模式的束缚,有时虽然触及到历史教学的本质,但未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的办法,没有像赵教授今天的讲座如此震撼。真正的历史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提高国民民族责任感的教育。但是反思今天的历史教育教学,虽然也明确了“情感教育、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以此来大呼教改春风以至。但细想起来所提出这些目标究竟如何落实、又落实了多少?无非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化的东西,所谓的“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只是在形式上多一种提法,其实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其一:教育资源的匮乏。比如说农村学校图书室有几本历史书?有几个家庭有电脑等,学生缺乏必备的学习资源,又何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其二:受应试考试的制约。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播白岩松所说:“目前考试制度是不合理中最合理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是的,只要考试难免涉及到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难免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相同的时间上,的确能取得分数的最大化,这是绝大部分教师公认的“真理”。其三:教师本身观念有待改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观念的转变是前提,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又何能解决学生奇思妙想?其四:教学结构不够简洁化,一方面教学内容太多,另一方面受课堂环节要完整的课堂评价机制的制约,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节课完成一课时都显得紧张,又如何去落实课堂上的探究式的生成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又何以实现?这种人云亦云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只会“鹦鹉学舌”。因此不让学生走出教材的条条框框,去寻找对历史的感想。是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撇开学生对历史有无兴趣不说,就这种教育教学的潜质来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有想象的空间,学生不向后看才怪呢?学生哪来的求真、求实的精神?而抛弃教育最本质的尚真、尚善、尚美的价值,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又何谈真正得到落实,这种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又何以天天喊我们要办“人文教育”,小而言之,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大而言之,也不符合民族教育的基本需求。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某些东西,而要着意培养学生一种质疑的精神,还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否则学生失去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僵化的思想,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从大的方面而言,将影响民族的一代,甚至有可能造成恶性的循环,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做个仅单教科书的传授者,而是育植学生的新思想,播种质疑的种子,塑造学生的正确历史意识,学生一旦有了新的思想、质疑的种子、正确的历史意识,自然会有感知、反思、探索做一位合格公民的心志,民族责任的意识种子,自然会根植学生的心田。但是,作为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又何尝不愿意做传“道”者呢?只是目前教育的形状、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这种教育形状,也试图打破这中教学模式,但就其本质而言换汤不换药。因此在教育的春风到来之时,我们虔诚期盼有教育的春雨,来洗礼教育者的心智、滋润学生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