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doc

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一、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但令我遗憾的是,本班的学生在朗读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读书时多字、漏字、唱读,语速过慢,结结巴巴,有的甚至连一个自然段都读不下来;有的学生读书速度过快,发音不准,含混不清;集体朗读时,拖拖拉拉,缺乏节奏。学生朗读不好怎么办?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二、形成问题的原因有一次上网查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于主任的两篇文章《语文教师朗读与学生朗读》、《小学语文朗读与朗读教学》。原因终于找到了:1、不习惯课前预习,没有养成勤读书的良好习惯。由于读的少,不熟练,读书过程中又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加字、漏字。2、课堂上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以至于造成学生对朗读重视不够,读书兴趣不高。3、部分学生比较懒惰,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懒于查字典,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就放弃等。4、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总是担心自己读不好被别人笑话,越是担心就越容易出错。5、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对于速度的快慢,声音的轻重掌握不好,造成了唱读现象的发生。6、标点符号的停顿没有完全掌握,品味朗读的指导不到位。成因找到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还真的提高了不少,下面我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和各位同仁分享。三、解决问题的方法1、课前预习一定要到位以往我在家庭作业中都会有预习,朗读某课。但是学生们对于在语文书上写写画画形式的作业都能按要求完成,可是对于朗读类的作业只是应付了事,有的只是把课文读了一遍,更有一部分学生压根一遍没有读。第二天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又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朗读的机会,有时对于读书结结巴巴的学生没能等他读完就让其坐下,甚至还批评他在家预习的不好,久而久之,学生把这样的作业也就不当作一项内容了,学生读通顺都很难,谈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后来我就与家长沟通,寻求帮助。无论多忙,请求他们一定要看护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将每一篇课文至少读3遍。课堂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朗读的机会,学生看到老师如此重视朗读训练,自然也就不忽视朗读性的作业了。学生朗读流利了,课堂上的指导顺利多了。培养朗读兴趣是前提2、培养朗读兴趣是前提(1)平时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对于点滴进步,哪怕一篇文章中有一处读好了都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表扬的同时指点不足,让他既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读书兴趣,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2)、在班级中树立几个榜样,请其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每天晨读课开展朗读比赛,并给予评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4)、针对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朗读兴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学生的读书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又在表演中加上自己的言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教学古诗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伴着美景配乐朗读,在音乐与景色的渲染下,学生入情入境,读出了美感,读出了“诗味”,更读出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教师的必要指导不可缺少3、教师的必要指导不可缺少(1)、教师的范读是必要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因而要想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教师必须首先要做到。对于一些较长、难于把握的句子或段落,可以进行范读指导。如教学《中华少年》这首诗时,每句诗都押韵,要读出押韵的特点来。(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出示句子: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詹天佑,会怎么说呢?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又会怎样说呢?通过想象,学生渐渐进入角色,读出了感情。(3)、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技巧,如重音、语气、节奏、停顿等。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就很重视朗读技巧的传授,如:师:(当学生读到“八年来”一句时,老师插话)这一句转入回忆,声调要变低,速度要放慢,把人们带到从前的岁月。师:(学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易表达,听老师范读。总之,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