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式企业管理为何横行中国.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洗脑”式企业管理为何横行中国.doc

“洗脑”式企业管理为何横行中国.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洗脑”式企业管理为何横行中国HYPERLINK"http://comment5.view.qq.com/comment_group.htm?site=view&id=36393490"\o""\t"_blank"[9256]人参与HYPERLINK"http://bbs.news.qq.com/t-1260087-1.htm"\o""\t"_blank"某工业园的照片乍一看以为是电影中的纳粹军营镜头导语近日,一段《酒店女员工洗脑式汇演,不毁你三观誓不罢休!》的视频爆红网络;无独有偶,一则《进入XX工业园,以为是到了纳粹党卫军总部》的帖子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视频和帖子让人们普遍联想到“朝鲜”、“纳粹”、“洗脑”、“传销”、“军事化管理”等词汇HYPERLINK"http://view.news.qq.com/a/20130120/000001.htm"\o""\t"_blank"…[详细]实际上视频和帖子展现的企业管理文化在中国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广泛存在。其形式能让人联想到“纳粹”,也并非偶然。HYPERLINK"http://view.news.qq.com/zt2013/xngl/index.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o"立即收听"+收听01让下属听话又玩命,是一些上级的梦想为了让德军不知疲倦,纳粹德国就曾经尝试过使用药物“二战”时,凡是和德军交过手的人都惊讶于德国士兵的勇武,他们仿佛不知疲倦,跟在装甲车后面一走就是一整天,到了地方居然不用修整,立刻能投入战斗。好像他们不是肉人,而是一架架机器。“二战”结束多年之后,关于德军使用兴奋剂的报道逐渐浮出水面。2003年,德国出版过一本名叫《“速度”的纳粹》的书,收集了所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2004年德国《明镜》又刊登了一系列纪念“二战”结束的回忆录,其中就有一篇专门讲希特勒强迫士兵服药的文章。HYPERLINK"http://view.news.qq.com/a/20130120/000002.htm"\t"_blank"…[详细]1944年,在臭名昭著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里,有18名囚犯每天都背着20公斤的背包跑步,他们沿着跑道跑了一圈又一圈,中间没有任何停顿。——这其实是在做一项名叫“D-IX”的秘密试验,德国汉堡市刑事犯罪学家沃尔夫.坎普发现,二战时期,纳粹一直梦想研制一种药物,士兵服用它之后,就会变得跟机器人一样。HYPERLINK"http://view.news.qq.com/a/20130120/000003.htm"\t"_blank"…[详细]药物的作用有限,让人听命的另一种手段是精神控制“D-IX”最后没来得及普及,德军使用的兴奋剂也有严重的副作用,相比药物,“纳粹”对军队和民众的动员有一种更主要的手段——精神控制。没有原则的集体主义、泯灭个性消除差异的制服、对异己的隔离与不同声音的取消、煽动性的演讲、利他名义下的强迫、对未来利益的许诺、标榜团结的仪式、归属感等等——当德国人经历了这一整套“洗脑”后,他们的人性在褪去,变得狂热和服从。HYPERLINK"http://view.news.qq.com/a/20090203/000021_1.htm"\t"_blank"…[详细]精神控制在强调执行力和劳动强度的行业中被广泛采用为什么我们经过饭店和理发店的门口,更容易看到那种让人惊诧的“洗脑”式操练?因为这类行业的员工收入低、前景黯、工作又枯燥辛苦,这导致员工容易倦怠和流动,所以如何调动这类行业中员工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就成了管理者的重要任务。而那种“洗脑”式操练就被很多服务业的管理者当成了手段。有人分析道:“餐饮业传销般的企业文化,不过程度差别,或多或少都有,为什么餐饮服务从业者能够自发地热泪盈眶?其实如果你带有强烈自卑感,教育水准又不足以让你识别这类企业文化的陷阱,那种看上去互助互爱的氛围对她们来说特别温暖。这是企业主防止低薪员工流动性过强特喜欢做的事。”嘉兴市一家酒店员工在进行凝聚力操练02精神控制如何实现关键词:神圣感、纪律性、集体主义、希望1967年,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克柏莱高中教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明白发生在纳粹德国的悲剧,进行了一项大胆的试验——他要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这项试验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浪潮》。在《浪潮》中,教师文格尔从纠正学生的坐姿入手,要求学生发言时必须站立,必须尊称他“文格尔先生”。接下来一堂课,文格尔要求大家站起来像军人一样踏步,齐呼“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的口号,“感觉所有人都融为一体,这就是集体的力量”。踏步还有另外一重作用:一起将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踩在脚下,“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