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庄子》英译,百家争鸣——论《庄子》英译与研究发展历程的特点黄中习【论文摘要】本文简介《庄子》英译与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庄子》英译历程的三个特点,认为当代典籍英译大家汪榕培在《庄子》等典籍中“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的翻译原则是当代典籍英译标准的指导原则和取向趋势。【关键词】《庄子》;典籍英译;翻译标准;传神达意《庄子》英译的历史简介《庄子》的英译本包括全译本(全译33篇者)、简译本、编译本、选摘译本和述译本等等,以及其他著述中的零星篇章或段落片断的英译。对《庄子》英译的概述,汪榕培(1997)和徐来(2007)也有论及。至今,海外的《庄子》英语译本多达21种,其中全译本有7种,分别是1889年翟理思(HerbertAllenGiles,1845-1935)的全译本,1891年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的全译本,1964年威厄(JamesR.Ware,1901-1979)的全译本,1968年华兹生(BurtonWatson,1925-)的全译本,1994年梅维恒(VictorH.Mair,1943-),1996年帕尔玛(HYPERLINK"http://www.amazon.co.uk/exec/obidos/search-handle-url/026-2186665-3670065?%5Fencoding=UTF8&search-type=ss&index=books-uk&field-author=Martin%20Palmer"MartinPalmer,1953-)的全译本,2006年科里亚(NinaCorrea)的全译电子文本。在国内,有汪榕培的全译本(1997),还有冯友兰的选译本(1931)和林语堂(1942)的选译本。涉及《庄子》的零星选摘英译的海外内译者还有不少,实难全计。《庄子》英译发展历程的特点纵观海内外译者《庄子》英译的发展历程,它有如下三个特点:海外《庄子》的英语全译历程有三个重要阶段自巴尔福(FredericHenryBalfour,1846-1909)的首译以来,《庄子》全译有三个重要阶段:一是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的英译,有翟理思和理雅各的两家译本;二是上世纪60年代,有美国译者威厄和华兹生的两家译本;三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有梅维恒、帕尔玛、汪榕培和科里亚的四家译本。《庄子》的当代解读与全译是此前全译本的总和,代有新译,海外的《庄子》的英语全译不断增多。海内外的研庄译庄活动互动发展,每一种《庄子》全译都为后来译者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而后来译者都参考了先前译者的翻译,中外互动,推动了《庄子》英译与研究不断向前深入发展,翻译的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上世纪60年代以来,《庄子》的选摘英译不断增多随着道家典籍的深入挖掘、整理、研究与出版,西方对东方的道教和佛教禅宗思想的研究兴趣增大,《庄子》的解读与翻译不断增多。上世纪60年代以来,《庄子》的选摘英译不断增多。认同内篇为《庄子》精华而选译内七篇的海外译者有冯家福(Gia-faFeng,1919-1985)、希顿(DavidHinton,1962—)和克利瑞(ThomasCleary,1949—)。选译篇幅更多的海外译者有葛瑞汉(A.C.Graham,1919-1991)、布赖斯(DerekBryce)、哈米尔(SamHamill,1943—)与席顿(J.Seaton)、伊凡豪(P.J.Ivanhoe)和诺藤(B.W.VanNorden)等,国内译者有林语堂。精选《庄子》部分段落或寓言而译的有莫顿(ThomasMerton,1915-1968)和施耐沃夫(GeraldSchoenewolf)。注重翻译的可读性是当代《庄子》英译的发展趋势从《庄子》英译的发展历程及译者遵循的翻译标准看,注重忠实准确性而著名的莫过于理雅各全译本。在发挥注重译者创造性解读与翻译方面,葛瑞汉的学术研究式选译本、华兹生的诗意全译本、莫顿和施耐沃夫的精选诗歌创译等等都是《庄子》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典型例子。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庄子》英译情况看,译者更注重翻译的可读性,翻译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普通读者。例如,帕尔玛指出,他的全译本是“面向更广泛大众市场的译本”;哈米尔和和席顿的选译本声称是用“地道美国英语翻译”的译本;汪榕培坚持以“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英译《庄子》,目的在于“把庄子其人其书的真实面貌介绍给西方,让庄子真正从东方走向西方。”这些译本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译文中不用或少用脚释,术语多作直译,或音译加意译,把术语解释部分放在译文后面作附录。帕尔玛、梅维恒、汪榕培、科里亚等多家译本体例无不如此。可以说,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翻译原则——“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