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含答.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含答.pdf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含答.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监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才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应保尽保,才能更好彰显城市特色风貌。从要素层面看,要保护的不只是有形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等,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海南的黎族织锦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涵养当地人文底蕴的文化要素,也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重要资源。从时间层面看,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只有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才能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活化利用,才能激发内生活力。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历史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老住户生活较为不便。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补足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提升城市活力。在山东青岛中山路、广东广州永庆坊等地,博物馆、咖啡店等业态的引入,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这启示我们,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也需要坚持以用促保。(摘编自《人民日报》《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材料二:青砖黛瓦、石阶深巷、小桥流水……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一栋栋老房子如繁星散落,风景别致。这些老屋经过专业修缮,融入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彩人文风情,焕发出新光彩新生机。保护好传统街区和古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金溪县经过调研规划,对上千栋老屋进行了修缮。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保护,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古建筑的积极性。通过实践,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老屋既要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以留住“筋骨肉”,又要挖掘好历史文化价值以传承“精气神”。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活化利用是最好的守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老屋保护是城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加以解决。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包括老屋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相融合,更好实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老屋“活”起来、古村“美”起来,激活了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始建于元末明初的竹桥村,曾因雕版印刷业而盛极一时,从空中俯瞰,一栋栋老屋相连,犹如一柄打开的巨型折扇。近年来,竹桥村深入挖掘历史,再现雕版印刷过程,呈现当年生产生活状况,每逢旅游旺季还有展示古时生活场景的活动,成为不少人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从整修老屋到修缮古村,从当地群众住得更舒适到在共同参与旅游发展中增加收入,村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与日俱增。由此,当地衍生出文创产品开发、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为进一步深化保护发展、综合利用打下了基础。老屋与古村是凝固的历史,只有不断培厚适合文化遗产发展的土壤,才能更好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呼唤各方面共同努力。土木工程师吴志轩用10年时间,在婺源寻访有故事的老屋,并进行修缮保护。一批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不断聚拢而来,由此发展起文旅民宿、文化沙龙等产业。今年9月,婺源公开招募古建筑认领保护人,进一步促进古建筑向展览陈列、艺术文创、特色民宿等方面转型。多方参与,方能更好凝聚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无疑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有益探索。龙凤呈祥、石榴花开……漫步竹桥村,木雕“福”字引人驻足,各类元素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留住乡村古韵、促进文化发展的期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切实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