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多篇】[概述]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思考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问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情感态度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活动1想一想活动2说一说活动3画一画活动4做—做活动5练一练活动6理一理观察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梯形定义、各部分名称及分类.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现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通过整理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思想.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观察下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演示图片,学生欣赏.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活动2]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学生根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些基本概念(1)(如图):底、腰、高.(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基本概念,在聆听学生发言后,教师可以强调:①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熟悉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准备.[活动3]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3)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从中获益.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研究.尤其是根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基础.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4]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察图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想、验证、归纳结论.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②等腰梯形两腰相等.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④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出现,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介绍这两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活动5]练—练例1(教材P118的例1)略.例2如图,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师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聆听,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解:(略)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