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巧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摘要:“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1、在计算中转化。2、在解决应用题中的转化。3、在空间与图形中的转化。关键词: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数学能力雷夫.埃斯奎因,被誉为全美最好的老师,他说“教会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之一。”的确,很多的策略比如画图、列表、枚举等等,如一把把神神奇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数学问题的“门”。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孩子们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当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确立转化的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方法,不仅能起到巩固旧知识,促进理解掌握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即意味着“转化”,因此学生学会数学“转化”策略,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所谓解题的转化策略,就是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转化解题方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讨问题的解法、寻找最佳的方法。转化法是数学解题的一个重要技巧,它把生疏的题目转化成熟悉的题目,把繁难的题目转化成简单的题目,把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它能分散难点,化繁为简,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事半功倍。一、在计算中的转化。计算是教学重点之一,面广、量大、题杂。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既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转化思想和方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更应该要求学生做到方法新、思路活、过程简、效率高。【例1】5÷9×27=×27【例2】48×0.375=48×【例3】87×34+13×35=87×34+13×34+13诸如此类,只要细心观察,稍作转化,就会柳暗花明。当然还有很多转化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帮助学生逐渐积累才能掌握其中的要领。二、在解决应用题中的转化1、转化应用题条件,在条件转换中体现转化优势。有些应用题直接根据条件反映的类型解题有一定困难。如果转化条件,将题目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题目后,能使解题的方法更简明。【例4】松树和柳树一共有150棵,其中松树是柳树的4倍,松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此题中已知两个量的和与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如果把条件中松树转化成柳树问题就会很简单了。把松树转化成4份柳树,它们的和150棵也可以转化成柳树的5倍。柳树和松树的棵数就很容易解了。这种转化已知条件的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2、转化应用题叙述方法,在条件变换中拨开迷雾。有些应用题,直接根据原叙述方式思考是难以解决的,如果转化叙述方法,将题目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题目后,能使题目的解题难度降低。【例5】一项工程,甲乙合作30天完成,乙独做40天完成,现由甲单独做若干天后,剩下的甲乙合作又用了25天完成,那么甲先做了几天?工程问题的数量本来就较复杂、抽象,按这样的条件叙述,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在保持题意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后两个条件的叙述顺序为“由甲乙合作25天后剩下的由甲单独做,还要多少天?”理解的障碍就扫清了。3、转化应用题的内容,在条件重组中另辟蹊径。【例6】一件工作甲独做要12小时完成,现由甲乙合作2小时后,剩下的工作乙又用了5.5小时完成,如果全部由乙独做几小时完成?初看这题,三个条件几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对条件进行适当的拆分重组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把“甲乙合作2小时”拆成“甲、乙各做2小时”,再把甲做的2小时分离出来,变成“甲先做2小时”,接着乙又用(2+5.5)小时完成,经过以上的转化一道难题解答起来就很顺利了。三、在空间与图形中的转化。【例7】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推导时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例8】如下图,AB=8cm,甲的面积比乙少12.56cm2,求BC的长。要想解这道题,如果不对图形进行认真观察,不对条件进行必要地转化,是无法求解的。乙+丙=半圆面积甲+丙=三角形面积甲比乙少的部分就是三角形比半圆面积少的部分,这样甲比乙少的问题就转化成三角形面积比半圆面积少12.56cm2,这样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对转化思想的训练和培养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教师不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而应把转化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多次渗透,不断强化,通过一定的练习,日积月累才能被学生所掌握。参考文献:1、赵文超用转化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年第z1期2、张尖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20期3、刘建华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