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贝类养殖学总结材料(2010.doc
上传人:一吃****海逸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绪论考试时间:2010年12月14日(周二)10:05——11.40;地点:4411教室考试形式:闭卷第一节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二、贝类养殖的现状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1、生产力高它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饵料易解决。2、适应能力强对外界环境,特别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较强,抗旱和抗病力较强3、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肉味鲜美。4、苗种来源容易具有丰富的自然苗种或通过人工育苗容易解决其苗种来源。5、养殖成本低要考虑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也容易开展大众化的贝类养殖事业。6、移动性较差作为养殖贝类应选择移动性差的种类。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上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病害也十分猖獗,损失严重;且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不大,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主要进行牡蛎、马氏珠母贝的三倍体培育、单体牡蛎的养殖。应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Capacityforaquaculture)的研究将成为热点。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Domoicacid)等)。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