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马说》教案.docx

《马说》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马说》教案1【教学重点】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教学难点】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教学设计】《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主要学法】朗读法、品味、交流。【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课堂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简介文体及作者:说(见前文)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⑴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⑵才美不外见()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⑶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邪同耶材同才3、教师范读全文。4、学生朗读课文。5、阅读课文并思考:⑴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第二课时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2、课文学习指导⑴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⑵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⑶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⑷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板书设计〗马说韩愈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奴隶人(食马者)不知马害了马(辛辣嘲讽)(愤怒谴责)〖课外拓展〗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韩愈怀才不遇文学苏秦悬梁刺股发愤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马说》教案2一、本节课的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三、教学方法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