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说》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学生抢说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或故事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作者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后不得不依附节度使。仕途坎坷,当时社会黑暗,很多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写下此文。三、简介文体:《马说》是托物言志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四、整体感知(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五、合作探究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3、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学生1、本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学生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学生3、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学生4、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韩愈从小刻苦读书,竟“手肘成胝,口舌生疮”,二十五岁中进士,长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书宰相,四十余日无回音,自己亲自上门询问,却被看门人挡于门外,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似写千里马,然而话中有话。千里马诚然不幸,未能展现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领,屈死在奴隶人之手。人才何尝不是如此?寒窗苦读几十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只因没有伯乐相知、相惜,满腔豪情壮志、一肚治世蓝图付诸东流。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甘,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肯定成绩。然后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六、总结课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千里马比作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作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七、作业布置背诵课文及注释,完成练习册见板书马说韩愈千里马人才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写法托物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