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黄山僧与武夷茶俗云:“古来天下名山僧占尽”,又云:“茶佛一味”。黄山和武夷山同样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僧人,他们除了佛事以外,对祖国茶业科技的发展都曾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如武夷茶的制造,从蒸青茶发展到炒青散茶,是从明朝中期到清初的100多年间,历经许多方面人士、许多次的试验,最终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还是黄山高僧。从此,武夷茶的品质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获得全国第二的殊荣。清初黄山僧到武夷山传授制茶工艺使武夷茶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这项功绩从未发现有人持疑义,更无人否定。然而,《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第5段载明:“元大德年间,创御茶园于武夷山四曲。于是,北苑废而武夷兴,其贡茶制法己从蒸青团茶改进为炒青散茶。”这样的断言要么是“不知建茶的发展历史”,要么是不知蒸青散茶与炒青散茶的制法,要么是另有别因。事实是怎样呢?在长达600多年的唐、宋时期,武夷茶还不出名或“其名未著”,而建安(现建欧市)茶己有长足发展,并且在五代十国时就先于各县制出最好的茶叶,选为贡品,进献闽王曦(王延羲)。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载:“闽康宗本纪:通文二年(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到了“唐末,北苑出,为之最。”“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故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曰北苑”。包括武夷茶在内的闽北各县茶叶都“以建茶为目”。即使有少许好茶,也只作为“副纲”,纳入“北苑”充贡。如明朝何乔远《闽书》说:“宋时贡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过贡茶斤耳”。明代中后期闽县人徐勃就福建省之内的茶叶品质进行对比,认为武夷山“灵芽仙萼”的蒸青散茶冠“闽中第一”。至于“甲于海内”,大概是自娱自乐吧。早于此时的江淮等茶芪己采用新工艺,从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了。其品质才真正是“甲于海内”。如“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天池为上,香软、色青、可爱,与龙井不相下”,“徽之松萝,色如翡翠,最为时尚”。而武夷茶还是因循守旧,一直到明末清初还是老一套。如:制茶的人,还是“拙于焙”的“土著数僧”;制茶工艺,还是“既采则先蒸而后焙”;茶叶品质,还是“色多紫赤”;命运“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中。武夷茶制作工艺改进得太慢了。比虎丘、松萝、匡庐大约慢了150年。这100多年间,都是停留在少数人的试验中。或许“三德具备”,与介茶、松萝、云雾对比“足当之”。可这些毕竟是仅仅在试验之中,并未推广之。一直到清初,还在试:“近有以松萝法制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必露。此须如昔人论琵琶法,使数年不近,尽忘其故调。而后以三吴之法行之,或有当也。“土著数僧,多次试之,偶而成功。又因故态复萌,多次反复,无法推开。于是人们认识到引进人才、聘请高明,有望成功。“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堪并驾。今年,余分得数两,甚珍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果然成功了。这便是黄山僧的功绩所在。由于高僧们亲手炒制,不但避免了武夷山“土僧”的“旧态毕露”,而且获得了与松萝茶“堪并驾”的良好效果。其品质之优异,竟使一位省级官员“甚珍重之”。这才是实质性的“炒青散茶”。“武夷松萝”之目这个新优名茶,经过高官和文人墨客的品尝、歌颂和宣传,很快扬名四海,以至后来成为贡品。其优异品质也一直保持了几十年,到刘献迁的《广阳杂记》(1695年)时,还处于全国第二位:“武夷茶甚佳,天下茶品,当以阳羡老庙后为第一,武夷次之,也不入格矣。“大约40年前,武夷茶曾经跌落到最低谷。然而,自从聘请黄山高僧传授炒青工艺,大约40年后,武夷茶便真正翻身了。有了新的名称,树起“武夷松萝”之目。从与徽之松萝并驾(此时可谓方“入格”吧)到仅次于阳羡老庙后,而名列“天下第二”,竟然连松萝茶在内的其他茶都变成“不入格矣”!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人有那么种旧风俗,即大凡师傅教授徒弟,总要留一手,以防不测。而黄山高僧却无私献艺,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把当时誉满国中,“最为时尚”的松萝茶炒制工艺传授给武夷山曾经长时间“拙于焙”的土僧,使得武夷茶名列全国第二。他们的无量功德怎能被怀疑或有意无意地抹煞呢?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